新石器至青铜时期平潭地区的陶器纹饰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45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平潭地区近两年新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主,结合闽江下游及其邻近区域的相关研究报告,通过美术学、民俗学、图像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对该区域中的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陶器纹饰做了较为完整的记录和梳理。而以手绘图的形式,能深入了解到平潭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陶器纹饰的种类及特点。由此,在比较平潭与邻近地区纹饰的异同中(即主要为闽侯昙石山、庄边山、溪头,福清东张,霞浦黄瓜山,闽侯黄土仑遗址出土的陶片),发现相互之间存在着纹饰类型的延续和其他新形式的出现。事实上,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形态、生活习惯和制陶规律的方式都直接地与陶器纹饰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田调工作和对该区域中陶器纹饰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人们对“美”这一事物的追求(实则是对生活用具的美化),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水平。史前社会中的陶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后,开始赋予人们视觉上的体验。笔者根据对该区域陶器纹饰的分析后,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新石器早期原住民对陶器的主要装饰以压印的贝齿纹、戳印的指甲纹、拍印的绳纹、按捺的锯齿状纹和刻划纹最为特色。第二,在与邻近地区陶器纹饰的对比中,发现早期纹饰基本呈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后期则出现了其他类型的文化元素。第三,所施的纹饰与其所承载的器型有关,如按捺的锯齿状纹,多施于圜底罐的口沿处,呈花口状;贝壳边缘的波浪状纹,多压印于圜口罐的肩颈处;镂空一般在直杯的足部、也有在敞口碗的近口沿处等。这是该区域中最具特色的装饰形态与造型,也是闽江下游至闽东沿海地区中最原始的手工艺术状态。第四,不同地区中有相同纹饰元素的出现,应是这类文化交流后碰撞的结果。笔者将借助考古学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同为“海洋文化”的族群之间在创造生活用器即陶器时,是有着相互借鉴、融合、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五,由于文化的交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陶器的纹样经演变后会形成装饰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并随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是后来许多陶艺家在创作中借鉴的那份质朴而率真的特性语言和造物技艺。综上所述,陶器纹饰是早期人们表达美的方式之一,它的变化除那个时代给予的技术水平外,还与早期人们的精神文明和审美追求有一定联系。由此,这类特征也印证了各地域之间是互为传承性的,故该地区的陶器纹饰可作为追溯闽地沿海地区早期文化之源的依据。
其他文献
黄羲(1899-1979),当代著名古典人物画大师,福建人物画坛发展脉络中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海上名家吴昌硕曾在拟写的画例中称他为“闽中画士之杰出者”;现代杰出美术教育家刘海粟以“意思横逸,动笔新奇”题黄羲画展。海外著名画家李家耀对其评价“黄羲之画师癭瓢子法,笔力雄健,设色古朴,皆精心妙品,有无穷情致”。其人物画艺术风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书入画,勇于创新。旁搜闽派绘画之优长,中承“海派”传统人物
写意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既有中国画体系内自身的融合与蜕变,还有与其他画种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为切入点,研究影响它发展演变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与其他绘画语言的相结合程度,以此管窥当代写意人物画发展态势。写意人物画在当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复杂化、绘画风格的多样化与形式构成的引用,关于题材的分析在个案研究时都会提及,就不另辟章节多加赘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悲惨世界》将歌剧特点融入音乐剧,使其既富有传统歌剧的深度也充满当下音乐剧的现代性。该剧对人物悲剧性形象的塑造相当出彩,它将社会层面的命运悲剧与个体层面的性格悲剧交织到一起,深刻的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以该剧主人公冉阿让为研究对象,以悲剧及悲剧性理论为背景,通过音乐剧脚本分析、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分析、社会历史分析以及美学分析对其悲剧性形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而作为唐王朝“龙兴之地”的太原城依其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整个唐王朝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太原城的建设与管理。高祖李渊自太原城起兵建立唐朝,而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巡幸太原城。终唐一代,太原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着变化,行政建制也在变化,武则天时将太原升为北都,中宗降为并州,唐玄宗时又定其为北都。在这一过程中,太原的
本文以福建省多断板灯工艺为研究对象,多断板灯是一类由长板两头钻孔,前后多段相接而成的多断结构民俗仪式所用灯具,为板凳龙灯(梅竹灯)中的一个种类,游舞多断板灯的习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以安徽、浙江、福建的多断板灯最为有名。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内各地多断板灯工艺的梳理,探究其背后福建省“蛇-龙”信俗的传播与流变及其中的文化脉络与民俗内涵。全篇拟解决三个问题:多断板灯工艺与其背后信俗及文化圈之间究竟存在什
循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官员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常被收入历代正史类传部分的《循吏传》中。《明史·循吏传》作为《明史》的一部分,其编纂成因主要是秉承历代正史的编纂传统并为后人树立榜样。它的成书先后历经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稿本,包括初稿万斯同《明史稿·循吏传》、转折之稿王鸿绪《明史·循吏传》和定稿张廷玉《明史·循吏传》。通过三个稿本对比可知,万斯同本虽属草创之作,但是奠定了基础;王鸿绪本删改自万斯同本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化”侨民,促进了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国内出现了一批侨刊,积极配合南京国民政府的宣传工作,《华侨半月刊》即是其中之一。《华侨半月刊》于1932年在南京创刊,其刊物宗旨、栏目设置、组织运行与经费筹措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华侨半月刊》的宗旨虽是“沟通海内外”,但在国家利益与华侨利益的平衡中则显示出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华侨半月刊》同人为了在政治
城市舒适性(Urban amenities)是近代西方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研究热点,近年来受到国内学界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舒适性内涵经历了不间断的演变,从早期(20世纪50年代)强调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创意环境对创新型产业、人才与资本的吸引以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人才资源已成为首要资源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人
加拿大与印尼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但两国在冷战前期往来密切。在印尼独立运动中,加拿大积极参与联合国成立的关于荷兰—印尼冲突的“调停委员会”,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印尼独立后,两国于1953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与印尼关系进入“黄金期”,在“科伦坡计划”框架下,加拿大向印尼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援助等,希望借此扩大自身作为中等大国在战后世界上的外交影响,保持自己在亚洲
当下中国的“风景摄影”与“景观摄影”经过西方关于“风景”以及“景观”创作与理论的形塑,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景(山水)的认知及创作的影响已日渐式微。本文在梳理和辨析西方文化语境下“风景”与“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摄影作品,探究当代中国风景摄影在内容、形式、审美意趣、创作方式上的转向,并将“景观摄影”置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究其缘起与发展,揭示其与中国特定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