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km深度俯冲板块流变强度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及其动力学应用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3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60km地震不连续面一般对应着地球深部林伍德石(ringwoodite,Mg2SiO4)向钙钛矿(perovskite, MgSiO3)和镁方铁矿(magnesiowustite, MgO)的相变,是地球内部分开上地幔和下地幔的重要地球动力学界面,深俯冲板块在这一深度附近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演化,譬如深源地震的彻底消失,深俯冲板舌发生偏转后才进入下地幔等。因此,了解和把握660km地震不连续面附近物质的力学属性及其边界本身的化学/结构属性是当前地球深部物质科学和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而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是认识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使得我们可用实验室的观察结果来代替仅仅是推测的假说,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工作在解决未来固体地球科学难题中的地位和意义。目前,国际上对上地幔橄榄岩等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而对660km地震不连续面附近的物质(钙钛矿和镁方铁矿)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而研究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660km深度俯冲板块的变形和演化及相关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利用能很好控制变形并能精确确定其强度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Green教授实验室的高温高压Griggs流变仪对与660km深度不连续面附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物质(Co2TiO4→CoTiO3+CoO)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初步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660km地震不连续面附近物质分解前后强度变化的流变学实验研究;b)660km地震不连续面附近物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初步研究;以及c)以我国唯一的深源地震区——东北深震为例探讨了深源地震的发震机理及为什么大于660km深度以后没有地震发生的机制。对660km地震不连续面附近物质分解前后强度变化的流变学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1)分解产物(CoTiO3+CoO)的确具有后成合晶结构——表面上看是微小细粒的,在二维空间上看是独立的单个晶体,但在三维空间上它们很有可能是连在一起的。2)相同条件下后成合晶(CoTiO3+CoO)的强度比Co-Ti尖晶石(Co2TiO4)强约25%,说明这种后成合晶结构是一种使物质变强的结构而不是像前人提到的由于颗粒度变小而使物质变弱的结构;应用到地球科学中,俯冲岩石圈当其进入下地慢时并没有变弱而是比其下伏的地幔转换带具有更大的粘度,这与地球物理上的证据是一致的。利用我们的结果能够很好的解释俯冲陡倾板舌中(包括汤加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下地幔粘度的加大导致的对插入板片的抵抗力致使其应力状态以下倾压缩应力为主的情况。之外,在尖晶石相分解的一系列试验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剪切不稳定性,那样深源地震在转换带底部停止的最可能解释或者是亚稳态橄榄石已经消耗殆尽(但已经在4个俯冲带内发现此深度橄榄石依然存在)或者就是像此文研究中的那样生成了不产生剪切不稳定性的这种后成合晶结构。另外,显微构造和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中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通过研究变形岩石的显微构造和结晶学优选方位(LPO)来揭示宏观构造变形规律、应力状态、运动方式和形成机制等构造信息,对于研究地质体变形环境、变形机制和变形动力学过程非常关键,也是约束和建立地球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模型的重要支撑。最近十几年来,装备在扫描电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显微组构分析的强有力手段。作为构造地质学中的革命性技术方法,EBSD能提供完整的量化显微构造和结晶学测量数据,实现矿物相鉴定、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变质过程和岩石物理性质模拟等研究。我们对变形前后CoTiO3+CoO后成合晶的EBSD测定结果显示:1)变形前后成合晶结构中的CoTiO3和Co0在三维上的确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它们同时生长还遵循一定的方向,即CoO的{111}//CoTiO3的{0001}、CoO的{110}//CoTiO3的{10-10}和CoO的{100}//CoTiO3的{2-1-14}或{1-214};2)后成合晶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动力学重结晶和颗粒生长,但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由颗粒边界滑移主导的“超塑性”流动使后成合晶结构弱化的现象;对变形后的Co-Ti尖晶石(Co2TiO4)和变形前后的分解产物(CoTiO3+CoO后成合晶)分别进行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晶格优选方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变形后的Co-Ti尖晶石和变形前后的分解产物中的CoO其晶格优选方位都不明显,它们的极密图中均显示近随机分布的组构特征,对应的方位差角相对频率分布图也都接近理论随机分布曲线。可能这是由于我们的轴向压缩实验样晶变形量较小或者是其高对称性晶体结构(立方晶体)所导致的,因而不能用来推导其变形机制;2)变形后的分解产物中的具有三方结构的CoTiO3存在较强的晶格优选方位,{110}面和{100}面极点为近于平行面理(σ2和σ3组成的面)分布的大圆环带,其最大极密值对应轴向近于平行线理;{001}面极点垂直线理方向,最大极密值接近Z轴(σ1轴向压缩)方向;说明CoTiO3内的位错滑移很可能是主导其塑性变形和形成较强优选方位的主要变形机制,且(001)面是其主滑移系中的易滑移面;也就是说分解后这两种物质不是各自以颗粒边界滑移来进行变形,而是后成合晶以整体的位错蠕变来进行变形的。之外,深震是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天然地震,研究深源地震的机理将有助于深入地了解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动力学特征;而通过深源地震体波的研究还可以获得许多与地球深部构造有关的物质状况和性质的重要信息,从而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同时深源地震也是人类潜在的自然灾害之一(例如1970年6月31日发生在南美哥伦比亚的深震和1977年6月17日发生于汤加地区(西南太平洋)的深震(震级5.6级,震源深度达684km)等);由此探索深源地震机制对于查明俯冲板块与地震空间成因关系和开展全球自然灾害地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我国唯一的深震区——东北深源地震带的深源地震进行了初步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东北深震的发生与西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直接相关,且其震源机制解显示的应力状态以下倾的压缩应力为主,这与上述的俯冲岩石圈当其进入下地幔时并没有变弱而是比其下伏的地幔转换带具有更大的粘度的结果相一致。证据主要有a,震源深度在SEE—NWW方向有依次加深的趋势,而在SSW—NNE方向的剖面上震源深度似乎没有明显变化,分布较SEE—NWW方向上的剖面是很均匀的;b,P轴的优势方位为北西西向,平均方位是277°,而P轴的平均仰角是31°,T轴的平均仰角为50.8°(与P轴方向接近垂直);也就是说东北深震震源机制解中的主压应力轴是与太平洋板块的下插方向相一致的,而主张应力轴与其垂直;c,从日本海沟到我国的东北地区震源深度逐渐增加,依次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区,且中国东北深震几乎是从日本海沟沿直接倾斜下来;2)通过与东北深震区和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地球物理资料相对比,认为我国东北深源地震的发生很可能是由橄榄石的相变引起的,而没有发现任何超过660km的深源地震发生,或者与本区亚稳态橄榄石已经消耗殆尽有关,或者与林伍德石转换为钙钛矿和镁方铁矿从而形成稳定的后成结晶结构相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的第六章,从内容上来看它似乎与本博士论文的题目不太相关,但考虑到对较常用的高温高压Multianvil仪器操作和实验流程的学习也是我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目的之一,且单斜辉石中Ca-Eskola含量随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的变化对理解许多超高压变质(UHPM)现象(例如在许多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中的绿辉石和透辉石中显示有小的具有一定晶体学趋向的SiO2包裹体)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所以在第六章中对我博士研究生期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利用多压砧(Multianvil)高温高压仪器对单斜辉石中Ca-Eskola含量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行了展示。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Walker型多压砧高温高压仪器对具有绿辉石组成(Na2O=1.78wt.%,CaO=10.37wt.%,MgO=5.44wt.%,Al2O3=23.12wt.%,SiO2=59.29wt.%)的玻璃(glass)粉末样品在无水的、P分别为6、8、10、12GPa和T分别为900、1000、1100、1200℃状态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共16个实验),并对实验后的样品进行了Ca-Eskola(简写为Ca-Esk)含量随温度、压力、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所有的反应产物中与单斜辉石共同存在的矿物有石榴石、蓝晶石和Si02(柯石英或斯石英),且单斜辉石都是非配比平衡的(nonstoichiometric),也就是说在6个氧的基础上总的阳离子数小于4;2)Ca-Esk含量对起始物质化学组成非常敏感,尤其是Si02的含量;3)等温条件下非配比平衡单斜辉石中Ca-Esk含量值在4-5和8GPa之间达到最大(38-42mol.%),随后随着压力的升高Ca-Esk含量在约9GPa-10GPa迅速降低直到斯石英变为稳定(在12GPa,1200℃时降低到约18mol.%),同时也伴随着辉石向石榴石的转换,直到15GPa所有的辉石全部转换为石榴石为止;4)等压条件下非配比平衡单斜辉石中Ca-Esk含量值随温度的变化较压力来说并不是很明显;且考虑到等温条件下单斜辉石中“过量Si02”从1.5到4-5GPa逐步升高,在5-8GPa达到最大,我们认为UHPM中Ca-Esk含量与从地球深部深达200-250km处(压力约为8GPa)折返上升来的辉石中SiO2的出溶相关,因为其在P≥9GPa后Ca-Esk含量迅速降低,这样系统中“过量SiO2”也将随着降低。只有UHPM岩石在“过饱和的Si”的状态下折返,其才能出溶SiO2(柯石英或石英),所以200-250km只是从本研究中推论出的岩石折返的最大深度。实验结果还说明辉石从地球深部上升过程是非常迅速的,因为发现在单斜辉石中出溶的SiO2是柯石英(如果上升过程很慢,其势必退变为石英)。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病人要求关节置换术会越来越多。高龄病人特有的生理变化会导致术后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更是高达60%左右。目前对其预防
超声加工陶瓷材料的去除过程伴随着各种行为效应如力学效应、化学效应、电磁效应和热学效应等,使得问题的研究由单一领域转化为多学科、多领域、宏微观结构交织在一起。此时为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RECK在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探讨RECK基因在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中的调节机制以及中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抑制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机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被认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诗意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用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语言在作品中描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友谊和真诚的爱。作品力求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随之增大,罹患精神病的概率也大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是我国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诊断主要是凭借临床症状,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该病患者除了常见的
近年来,我国寿险业发展迅速,寿险业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地位大幅提升,寿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渐加强。在这种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寿险发展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
观赏草是我国园林界新兴的景观植物,因其自然朴实、观赏价值高且耐旱、耐贫瘠、抗病虫害、养护水平低等优点而倍受推崇,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是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演进,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但在农产品的品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的应用等方面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