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女作家。她在世的时间很短暂,却笔耕不辍,留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像《生死场》这样的左翼文学经典,又有追怀童年的艺术精品《呼兰河传》。萧红经历的是颠沛流离、充满坎坷的一生,女人和穷人的双重体验让她对弱势者的遭遇心有戚戚,并把这种共鸣感融入了作品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关爱弱者、贴紧弱者的创作视角。萧红始终自在于主流之外,以弱势者的主体身份进行对弱势者的书写,并用谦卑温和的叙述视角完成一种情绪上的对话,这是合乎人性的关怀,也是身为作家的一种创作自觉。萧红的创作属于弱势文学,它是最彻底、最革命的文学,既远离主流,又心系弱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人道主义倾向。本文试图从源起、构成要素、当代意义、深层价值等四个方面来阐释弱势文学,并具体地分析萧红和她的文本与弱势文学之间的联系。在萧红弱势文学的构成要素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主体介入的部分,以《手》的叙述视角为集中体现。这是一种“自甘的更弱者”对弱者的观照,作为主体叙述策略的一种选择,它具有如下的意义:客观上消解了现代文学涵盖一切的话语暴力;对知识分子习惯性启蒙视角的祛魅;凸显出创作主体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深层困境和焦虑。在当代文学的语境下,同样可以回望萧红的弱势文学创作,得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萧红以谦卑的姿态去观察弱势者,书写着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避免了简单化和理念化。在萧红的创作中,关爱和尊重植根于深切的生命体验和自省精神,因而脱离了表面化而直抵人性的深度。这种面对弱势者的叙述视角和贴紧生存本真状态的写作态度,比当代大多数作家走得更远,为当下的底层书写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全球视野的观照下,弱势文学是为弱势者而书写的文学,它是文学对自身的超越,是文学自身的伦理建构,“关心爱护他者”是弱势文学安身立命的所在,这昭示着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目标的精神,同时又具备了空间接受上的普遍性和时间检验下的生命力,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可贵价值。从上述的两种视野中可以看到,研究萧红及其弱势文学创作极富现实意义,并符合了人类的普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