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是教科书编写者借以传递知识、呈现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课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是学生把握作品内涵、获取知识的基础来源,而且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在安排不同时间、空间、地域、种族、身份、性格的人物进入教科书时都会根据特定的标准进行慎重的选择。所以,教科书人物形象是研究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论文以教科书“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大陆香港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编写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12册)、新亚洲出版社2003年版的小学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共24册)作为分析文本。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前人关于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梳,从而建构教科书人物形象比较的分析框架,具体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然后,将外在形象分为六类分析因子,包括:性别、年龄、时代、国别、民族、职业,运用频度统计法对其分别进行频度统计,比较分析两套教科书在人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在内在形象方面,以人类类型划分,分为:古人形象、现代人形象、凡人形象、伟人形象、科学家形象、文学家形象、女性形象,以人物的描述入手,从思想道德、行为品质、精神特征等方面展开;最后,以审视的视角,对两套教科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进行归纳和总结。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人物形象的分析框架与技术;第二部分——教科书人物的外在形象比较;第三部分——教科书人物的内在形象比较;第四部分——人物形象塑造的总体审视。通过上述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大陆和香港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共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国别选择的相似性(外在形象),以及对于我国传统经典道德教育的偏向性;差异则集中于人物形象在“文学化与生活化”、“真实性与思想性”、“现代性与传统性”、“成人化与儿童化”四方面的不同选择倾向。两地对于教科书人物形象的选择则基于各自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