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北平原位于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处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带。长期以来,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皖北平原涝(渍)旱灾害频发,时空分布复杂,特别是面广、量大、灾重的涝渍灾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已成为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本课题以面向区域涝渍灾害治理为需求,总体按照“资料搜集分析—演变规律识别—排水指标确定—工程模式构建”的思路开展工作,基于长序列观测数据,识别了皖北平原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农田排水指标确立,结合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径流实验场除涝降渍工程水文效应和除涝水文理论计算,系统提出了区域除涝降渍工程布局和关键参数。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区域水资源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分析。1956~1979年皖北平原面上降水整体平均每年递减6.72mm,1980~2009年平均每年递增6.57mm,而2010~2014年平均每年递减14.88mm;1980s前径流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到80年代有所回升,90年代略有下降,进入21世纪以后明显增大;浅层地下水丰水期15个,平均采补周期2.7年,枯水期13个,平均采补周期3.2年,全区多年平均埋深为2.48m,其中最浅埋深0.95m,最深埋深5.72m;区域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在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其倾向率分别为-7.97万公顷/10a、-11.90万公顷/10a、-0.35%/10a和-1.59%/10a。(2)农田除涝降渍排水系统工程模式及关键参数确定。皖北平原北部地区按“三涝一渍”沟网布置,大沟间距2.0~3.0km,沟深3.0~4.0m;中沟间距800~1000m,沟深2.0~2.5m;小沟间距150~250m,沟深1.0~1.5m;田头沟间距60~100m,沟深0.5~0.7m。中南部地区按“三涝两渍”沟网布置,大沟间距1.5~2.5km,沟深3.5~5.0m;中沟间距600~800m,沟深2.5~3.0m;小沟间距150~250m,沟深1.0~1.5m;田头沟间距40~60m,沟深0.6~0.8m;田间沟口宽0.3m,沟深0.2~0.3m。按此布局,大沟控制面积15000~18000亩;中沟控制面积1500~3000亩;小沟控制面积150~200亩;田头沟控制面积约10亩。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区域涝渍灾害问题,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