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度膨胀,实体经济部门相继出现了金融化的现象。无独有偶,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实体企业也越来越热衷于向金融与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部门投资,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实业投资率却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企业金融化与实业投资呈现背离的趋势。关于企业金融化与实业投资的关系,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特别的,金融资产在流动性、期限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往往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进行研究,这对于厘清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具体影响,合理引导企业资金回归实业,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2007年-2017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金融资产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阐明了本论文研究的主题及研究思路;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金融化与实业投资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变动趋势;在上述基础上,本研究利用预防性储蓄理论、融资约束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企业金融化作用于实业投资的理论机制。特别地,本文从金融资产的异质性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具体影响。此外,本文还引入货币政策这一外部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总体金融化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企业总体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即从总体上看,企业为了追逐高额的金融投资收益,将资金投入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损害了实业投资的发展;(2)从金融资产异质性角度来看,交易型金融化对企业实业投资具有蓄水池效应,即企业持有流动性较强的交易类金融资产有利于实业投资的发展。相反,非交易型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即企业参与委托贷款、影子银行业务、房地产投资等非交易类金融资产投资会对实业投资产生负面冲击效应;(3)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了企业总体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挤出效应。换句话说,从总体上看,宽松的货币政策放大了企业金融化的套利动机,引发了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从而对实业投资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交易型金融化与实业投资的关系影响不显著;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强化了非交易型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挤出效应,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参与委托贷款、影子银行业务和房地产投资等非交易类金融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强化了对实业投资的负面冲击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1)加强对实体企业资金流向的穿透式监管,重点防止实体企业资金流入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2)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弱化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的“虹吸效应”,同时,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引导实体企业回归主业;(3)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避免对实业投资造成负面冲击,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合理配置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避免盲目进入影子银行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2)发挥金融资产对实业投资的积极效应,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