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本研究主要了解广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分析创伤首要原因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伤亡影响因素,阐明创伤与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规律,掌握道路交通伤亡危险因素,旨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救治策略,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广州市院前急救创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2方法(1)采集2008~2017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平台数据库中所有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采用R语言及Arc Gis 10.2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2)收集2013~2017年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道路交通事故登记数据库中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使用Spss 20.0及Arc Gis 10.2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3)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广州市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件18513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件的影响因素。(4)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圆形分布分析法、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3结果(1)十年间院前创伤患者数呈先增后减波动趋势,共439596人,创伤院前急救率呈下降趋势(?2=2524.38,P<0.01),均高于30%;创伤发生率为23.97/万~47.88/万,呈下降趋势(?2=533.64,P<0.01)。创伤好发年龄为21~50岁,男女性比为1.80:1。圆形分布分析法与季节指数提示创伤的时间分布具有聚集性,一年中,6~8月、10~11月为创伤高发期(P<0.01),2月为低发期;一天中,上半天10~11时及下半天17~18时为创伤高峰时段(P<0.01),凌晨3~6时为低谷时段。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创伤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全局Moran’s I指数>0(Z>1.96,P<0.05);热点分析显示创伤患者存在热、冷点,热点主要分布在白云、天河及黄埔区,尤以白云区的钟落潭镇、人和镇、江高镇、太和镇、永平街道、均和街道、京溪街道,天河区的龙洞、凤凰、长兴、新塘、棠下、元岗、黄村、珠吉及车陂街道,黄埔区的大沙、联和、鱼珠、永和、红山、文冲、长洲街道最为明显;冷点则主要分布于荔湾、越秀及海珠区。前三顺位创伤类型分别为道路交通伤(40.93%)、跌倒伤(25.54%)及撞击伤(11.59%);跌倒伤占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前四顺位创伤部位分别为颅脑(31.23%)、颜面(19.04%)、下肢(17.13%)及上肢(11.66%);在≥18岁时,下肢创伤占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上肢创伤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2)五年间道路交通伤害共13245例,致伤14415人,致死4098人,伤亡比为3.52:1,直接经济损失427.83万元。机动化程度达174.41~192.59辆/千人;致死率为20.80%~22.38%。圆形分布分析法显示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时间分布具有集中倾向,且重叠于创伤发生时间,一年中高峰期在下半年(Z发生=8.32,Z致伤=8.41,Z致死=5.08,P<0.01);一天中高峰时段为上半天8~9时(Z发生=35.36,Z致伤=19.05,Z致死=19.74,P<0.01)及下半天20~21时(Z发生=46.79,Z致伤=81.11,Z致死=13.74,P<0.01),致死高峰时间为凌晨3~4时。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人数的Moran’s I指数均>0,均存在空间正相关(Z发生=13.55,Z致伤=12.28,Z致死=19.73,P<0.01),三者空间分布呈聚集性;热点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致伤及致死均存在热、冷点(Z发生、Z致伤、Z致死>1.96,P<0.05),热点主要分布在白云、花都、从化及增城区,尤以白云区的人和镇、花都区的狮岭镇,梯面镇,炭火镇,花山镇,花东镇,雅瑶镇及新华街道、从化区的太平镇、增城区的中新镇,石滩镇,朱村街道最为明显,其致伤热点还包括增城区九龙镇,致死则还包括从化区鳌头镇、城郊街道、街口街道(Z发生、Z致伤、Z致死>2.58,P<0.01);冷点区域与创伤相仿,主要分布在荔湾、越秀及海珠区。(3)对道路交通伤害伤亡影响因素作单因素筛选,在空间因素中,从化区的致死率(37.03%)较高(?2=525.05,P<0.01);在时间因素中,一天中的上半天致死率(50.93%)较高(?2=52.24,P<0.01);在道路因素中,路面情况非完好(34.29%)、路表处于施工、凹凸、路障、塌陷等其它情况(31.07%)、路面结构为土路或沙石等其它情况(28.07%)、地形为山区(28.92%)、道路等级为国道及县道(23.42%及24.30%)、道路类型为高速公路(33.54%)、道路线型为一般弯坡(40.18%)、路口路段为窄路(39.39%)时致死率较高(P<0.05)。在环境因素中,天气为阴及雨天(32.04%及31.80%)、能见度小于50米(25.26%)、夜间无照明(33.06%)、四种交通控制方式(26.45%)、道路物理阻隔为中心阻隔加机非阻隔(25.51%)、中央防护设施为活动护栏(30.43%)、路侧防护设施为防护墩/柱(33.38%)时致死率较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时段、路面情况、地形、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线型、照明条件、交通控制方式、道路物理阻隔及路侧防护设施类型是道路交通伤亡的危险因素(P<0.05)。4结论(1)广州创伤形势依然严峻,创伤具有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关注创伤的高危与特殊人群、高峰时期与时点、重点区域、常见类型及部位对其防控及救治至关重要,对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参考价值。(2)道路交通伤是创伤的主要类型,随着机动化程度的提高,道路交通伤害的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其时间分布上表现出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相关性,工作、娱乐活动活跃的时间道路交通伤害则较多;在其空间分布上则表现出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城乡结合区域道路交通伤害则较多。(3)通过道路交通伤害伤亡事故单因素分析,明确各因素中道路交通伤害致伤、致死人数较多及致死率较高的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道路交通伤亡的影响因素包括时间、空间、道路、环境方面等10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