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吸收、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而形成的一股女性主义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历经第二次浪潮式微之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而完善自身发展的理论产物。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消除了男权回潮思想给女性主义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女性主义实现了“后现代转向”,掀起了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不是“铁板一块”的,因此受其影响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就带有了“拼盘杂烩”的特征。基于自身所吸收、借鉴的理论来源和观点主张的不同,后现代女性主义可以分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流派。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是以朱丽亚·克里斯蒂娃、露丝·伊利格瑞和朱迪斯·巴特勒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在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后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颠覆传统文化、实现女性解放的一种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在后殖民主义的启发影响下,以盖亚特丽·斯皮瓦克、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女性后裔在黑人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将批判性别压迫与反对殖民霸权联系在一起,缔造了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其他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同的是,由玛约丽·苏哈克、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和凯瑟琳·凯勒所领衔的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维度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主张,同时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也有所参考。 考察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关内容,梳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流派体系,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后现代女性主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后现代主义话语,拓宽了后现代主义的研究领域。同时在探究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对后现代女性主义进行评价,探寻其可供借鉴的合理内核,对反思我国女性解放历程、完善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进而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解放之路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