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一书中,马克思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共同体。他的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共同体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为主要文本,同时参考《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以共同体中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个性的独立性”三个历史阶段为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一、马克思研究共同体理论的两条逻辑线索。马克思研究共同体理论的两条逻辑线索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规律和人的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规律贯穿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个性的独立性”三个历史阶段,是理解共同体形成、演变的历史基础;价值逻辑体现了马克思研究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这两条线索统一于唯物史观。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否定了国外学者研究共同体的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唯经济论等倾向。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为主线将共同体划分为“人的依赖性阶段共同体”、“物的依赖性阶段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共同体”,并与经济视角下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大社会形态相对应,因而视野广阔。二、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关注点是人的发展。马克思分析了不同共同体中人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确立了独立个性是人的发展目标的重要理论,强调人的发展目标必将是人的个性的独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为研究共同体理论确立了价值目标。他的这一思想,构成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对前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考察。《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以及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这一阶段共同体依赖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共同体这一个人与共同体相互依赖的关系,揭示了这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的本质特征。人的依赖关系中的共同体是共同体的第一种样态,这种依赖关系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以原始的按需分配为条件,形成了原始的平等与自由,也就是个体作为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平等和自由。四、对“物的依赖关系”中的共同体的分析批判。“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义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本质是虚幻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前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解体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共同体的形成,资本主义共同体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物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是资本主义共同体的特有关系,它由对人的依赖关系演变而来,又与人的依赖关系有本质区别。它以劳动与劳动资料的分离为基础,以商品和货币等物为中介,个人对共同体的实际是对物的依赖。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体现为国家,但国家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代表人民利益,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国家是虚幻的。在这种共同体中,劳动者拥有形式上的自由平等,但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导致劳动力的出卖与占有,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和劳动者的不自由。五、未来社会的共同体。未来社会的共同体是消灭了劳动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即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形成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是未来共同体的经济基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以及劳动者的解放等构成了未来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在这一共同体中,个人不再依赖于物,也不再依赖于某一共同体和某一阶级,自由人的联合是这一共同体的基本样态,因而未来社会的共同体即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人成为社会主体,获得独立个性、个人潜能的全面发展,因此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生态、贫困、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人类已经联结成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坚持全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才能解决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一带一路”等倡议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也是构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