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最完整记录和衡量外部均衡的重要尺度,对于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并逐渐加大开放力度的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以往国际收支研究往往是以总量为出发点,强调实现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目标,而对其结构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订上的偏差。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试图从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入手,在结合传统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收支帐户的各组成部分和总量均衡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运用数学工具分析了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对我国特殊的国际收支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和趋势进行了仔细探讨,力求得到对我国国际收支调节和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有益借鉴。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部分,对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概念和已有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归纳,并对几个样本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进行了概要分析,从实例的角度对基础概念和理论做进一步的阐述和印证;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详细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考察我国从1982到2003年间国际收支各帐户变动的情况、存在的规律和反映的问题,并通过协整的手段建立国际收支帐户的长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用量化的方式检验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具体阐述,首先把我国的“双顺差”和新加坡、韩国的相同结构进行了比较,再对“双顺差”的成因和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借助微分的手段运用一个简单的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国际收支结构形式进行了预测;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部分,主要根据我国当前国际收支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外贸和外资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