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对酶进行改造,使其具备特定的特性,常常是利用酶进行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的前提。课题组前期筛选到一株真菌P. purpurogenum Li-3,其表达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可以定向水解甘草酸(GL)生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为了提高酶的表达量,将真菌P.purpurogenumLi-3来源的pgus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高表达重组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但其键选择性降低。为了提高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PGUS-E的键选择性,本论文采用半理性设计及理性设计手段对PGUS-E进行改造,使其催化GL时具有高的键选择性,产物以GAMG为主,为利用大肠杆菌生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进行GAMG的生物制备创造了条件。论文同时对所得的突变酶的催化性质、催化甘草酸GL的反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突变酶以GAMG为反应主产物的分子机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PGUS-E的结构-功能关系。首先,使用Pymol软件对课题组前期解析得到的PGUS-E的晶体结构(数据未发表)进行分析,发现酶的底物结合口袋由两个小口袋,其中口袋A由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口袋B由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两个催化残基)。预测口袋A与GAMG和GL末端的糖基识别相关,口袋B与GL的五环三萜相连的糖基识别相关。之后,对口袋B中氨基酸的空间构象、作用力、及极性等进行研究,保留催化残基基础上,选择了8个点进行研究,最终得到3个键选择性改善的突变株R329K,T369V,V447Q(M42),转换率达到90%以上时,键选择性分别为26.94%,34.25%,71.28%,其中尤其以M42(V447N)改善的最为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选择性,将T369V与V447N进行叠合突变对口袋B进行优化,获得突变酶M42-1,转化率为达到90%以上时,键选择性达到了81.78%,比M42提高了10.5%。通过理性设计将R563K与V447N进行叠合突变对口袋A、B同时优化,获得突变酶M42-2,转化率达到90%以上时,键选择性达到95.75%,比M42提高了24.47%。最后,对得到的最优突变酶pET-M42-2的酶学性质进行了考察研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40℃,与PGUS-E相比没有变化。同时测定了酶学动力学参数,对GL的Km,Kcat,Kcat/Km分别为7365.214uM,10442.81min-1,1.417885uM-1min-1,对GL的亲和力下将,对GAMG的Km与Kcat检测不到,即与GAMG基本没有亲和力,对GL于GAMG的两种效应作用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键选择性提高。突变酶pET-M42-2的研究,为酶催化GL制备GAMG的工业化生成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