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推进,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稳定的、科学的过渡到现代化是各界学者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经济人类学中的“关系嵌入”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田野研究,讨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养牛农户在变迁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和改变,并借助养牛农户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思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国家政策与市场和农户结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和思考。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业历史悠久。2000年,杜尔伯特政府引进伊利乳品企业后,组成的“农户—奶站—伊利乳企”生产链,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养牛农户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矛盾逐渐显露,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牧场应运而生;新的生产模式“奶牛牧场—伊利乳企”要求农户与牧场合作,共同成为伊利乳企的主要供奶源。本应是双赢的合作,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且激化了双方的矛盾,甚至影响了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释养牛农户在适应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和选择,以及对养牛农户与牧场合作事件的分析,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杜尔伯特畜牧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养牛农户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以及畜牧业对农户的影响和面临的发展困境;第二,在市场经济面前,养牛农户从依附奶站到依附牧场的逻辑和意义;第三,农户视角下双方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养牛农户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创新。杜尔伯特畜牧业转型是在一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依附性是农户的本质特性,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畜牧业,处于市场边缘的农户,依附于更大的经济体是保证长期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依附奶站的成功经验让农户相信,依附牧场同样能够在伊利的庇护下获得利润。但是在新的生产结构中,农户的主体地位被模糊,由直接依附于伊利转变为依附于牧场。农户将牛托养或寄养在牧场不久,一场“口蹄疫”使农户和牧场损失惨重,二者关系因此恶化,产生信任危机。农村社区内这种紧张的关系网络让农户与牧场的合作难以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畜牧业发展。因此,在杜尔伯特农村社区内,社会关系的信任程度是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