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他们被赋予一个特定名称---海归。研究表明,海归在归国之后会经历一个“文化再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海归人员可能会表现出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的状况,Scheuts(1944)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向文化冲击”,并将其理解为离开母国旅居他国的人员在回到母国后所遭遇的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国外的研究表明,“逆向文化冲击”现象在西方的归国者中普遍存在,而且,相比于“文化冲击”,它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尽管我国当前海归人数逐年增长,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海归群体的归国适应及“逆向文化冲击”的研究相对较少(殷实,2008)。在国内少量的对海归人员的归国文化再适应的研究中,不少研究人员认为所有的文化适应的过程和机制都是相似的,因此他们简单地使用跨文化适应理论来研究海归人员的“文化再适应”过程。Sussman(2000)认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的改变能很好地预测归国适应的情况。因此,基于归国适应的特殊性,本研究则采用Sussman(2000)的文化认同模型以及Markus与Kitayama(1994)的自我构建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把从英、美、澳、加四国归来的海归作为调查对象,试图探索在中国环境下的海归的归国文化再适应状况,以及文化认同及自我构建对“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第一、归国文化冲击在海归中普遍存在,他们在归国之后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且归国文化冲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不相关。第二、大多数的海归表现出人际独立型自我。自我构建会对逆向文化冲击产生影响。第三、海归人员的文化认同的改变较为显著。总体上而言,海归拥有全球性文化身份。且文化认同可以影响逆向文化冲击。研究还发现,文化认同的改变与逆向文化冲击呈正相关,而对母文化的认同强度与逆向文化冲击呈负相关。第四、自我构建在文化认同对逆向文化冲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