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程序分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性的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思潮缘起于英、美、德、日等国为处理以不断增加的司法需求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主要表征的民事司法危机而启动的新一轮司法改革,主要的应对之策就是为不同民事案件匹配相适应的处理程序。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法院收案量逐年增长,尤其是民事案件,不仅体量大,增速也快。在当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员额制的正式运行,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消解日益增长的案件数量与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的张力,为案件匹配合理的程序和解决方法,在公正的前提下优化案件处置的效益,是我国当前民事司法改革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民事案件程序分流的优化为研究范畴,希冀通过合理的程序安排畅达案件的疏解渠道,以实现当事人权益保障诉求与司法正义分配之协同。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民事案件程序分流之基本原理。民事案件程序分流这一命题的研究范围需从“民事案件”和“分流程序”两个要素出发予以界定,将讨论限定在起诉到法院且满足受理条件的民事争议,是为与“案多人少”矛盾中的“案”相对应。从能够对民事案件的解决发挥直接作用的纠纷解决程序这一角度出发,分流民事案件的具体程序主要包括司法附设ADR、非讼程序(主要是督促程序)和简易程序(含小额诉讼程序)。对民事案件在整个纠纷解决体系中予以分配,有着深层次的法理基础,如程序系统论、分配正义论、回应性司法理论、接近司法和接近正义理论、程序选择权理论、程序类型化理论、费用相当性理论等。而为不同民事案件匹配不同处理程序,又是出于对缓解法院负担、提升司法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等因素的考量。第二章:民事案件程序分流之基础构造。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涉及分流主体、原则、标准、方式、流程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民事案件程序分流工作是由法官主导、当事人参与、律师协助共同完成;分流过程中要遵循严格贯彻民事程序基本法、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行集约化处理、限制“二次分流”等原则;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分流标准主要有依据案件类型、依据案件标的、依据案件难易程度等;当前各国主要采用“案件辅助系统智能分流+专门机构或人员指定分流”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分流流程大致是立案前以司法附设ADR分流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立案后以快速审判程序分流进入普通审判程序的案件。第三章:世界性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思潮与实践。为应对民事司法危机,英、美、德、日等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新一轮司法改革,以缓解案件压力、阻却诉讼迟延、简化诉讼程序。四国民事司法改革涉及的程序分流实践形态各有特色,较为突出的是对案件管理的重视、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和法院对ADR的适度干预等。四国几乎都是在相似社会背景下对民事案件处理程序作出的调整、优化或重置,且都基本形成了一套繁简有度、灵活多样、配置合理、有效运作的民事案件程序分流体系。考察国外民事案件程序分流的改革实践,可以给我国应对当前的人案矛盾带来一些启示,如程序多元化是程序分流的前提,案件管理是程序分流的保障,程序分流要以“漏斗式”的方式分层递进等。第四章:我国民事案件程序分流之改革实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改革起步较早,以现有的规范文本和地方实践为基础来追根溯源,可以挖掘出我国不同时期是如何以案件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程序分流,以及不同分流方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尽管我国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机制和措施在不断完善,但方式和方法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案件管理视角来看,程序分流机制存在如下缺陷:分流程序类别不周全、分流机制运行管理不够科学精细、分流程序衔接和转换不合理、分流结果严重失衡;从程序运作的视角来看,不同分流程序也各自面临着不同困境,有的是制度层面,有的是技术层面,有的是理念层面。第五章:我国民事案件程序分流之路径优化。从对现行立法和实践运行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民事案件程序分流机制在制度设计和司法运作中,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破解上述困境,首要任务就是要健全民事案件程序分流管理机制,包括构建多元化的程序分流机制、制定统一的程序分流指引规则、扩大程序分流参与主体等。与此同时,也要从微观上改造具体分流程序,确保案件进入相应程序后能得到妥善化解。除了内部的改革和改良外,也要强化外部的保障机制,与程序分流直接相关的措施主要有优化审判力量配置、推进法院扁平化管理、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等。
其他文献
大黄鱼(Larirnichthys crocea)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鱼类,其金黄的体色是决定其市场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大黄鱼体色白天呈现银白色,而夜晚呈现金黄色。本研究初步阐明了大黄鱼体色变化的机制:活体大黄鱼白天呈银白色是由于黄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聚集,而夜晚呈金黄色是由于黄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扩散,活体大黄鱼的载黑素细胞无论白天或夜晚其色素颗粒都是扩散的。大黄鱼体色的变化与光照相关,全光谱光照(
鱼类是目前数量最多且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为了适应复杂的水生环境并产生更多的后代,鱼类的繁殖策略也十分多样且复杂,几乎囊括了脊椎动物中所有已知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方式。该特性使鱼类成为了研究性别决定和性别调控机制的良好材料。与高等脊椎动物均为雌雄异体不同,在鱼类中除了雌雄异体外还广泛存在着天然形成的、具有繁殖能力的雌雄同体种类。但是目前关于鱼类性别调控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几种雌雄异体的模式鱼
介绍了无人艇及无人艇作战的一般概念。分析了无人艇及其集群作战在人员伤亡、作战效果、军事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美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主要装备型号的战技术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航路规划与自动驾驶、数据融合、智能打击等几个主要技术领域,阐述了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方向,并从未来海战制海权争夺的角度,对无人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部病原入侵的关键,但是固有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无特异性,而适应性免疫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和相对更长的免疫持续时间。由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上述特征,对机体进行疫苗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相关病原体的作用。但是对于具有高度突变性的病原体,只要其关键表位出现了改变,就会导致适应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失去中和能力,造成“脱靶”,从而使得这些高突变病毒的疫苗接种变得效率相对低下。这
扬子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为了应对大规模围填海的需求以及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风暴等威胁,该区域修建大量硬基质海堤,这些硬基质海堤改变了原本的底质条件和景观结构,为岩相潮间带生物提供了可以附着和栖息的环境。在全球变暖等多重因子的推动下,硬基质海堤可能会成为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区向北扩张的“跳板”,进而改变原有的岩相潮间带生物地理格局。为了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变
Shp2(人基因名ptpn11)是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广泛表达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在多种生长因子介导的细胞质信号通路中作为重要的调控蛋白从而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应答以及细胞代谢等生理过程。临床研究证明人类生殖细胞的PTPN11基因突变会导致努南综合征(Noonan syndrom)和豹综合征(LEOPARD syndrom)等相关疾病,患有这些疾病的男性患者大多表现为性腺发育迟缓
浅海余流是研究海域内的水体交换、热量交换和盐度、营养盐、和污染物等其它重要物质迁移和输运的关键变量。浅海余流受水深、岸线、海底摩擦、风场、河流、潮汐、海水密度以及外海环流等诸多要素影响。其中风场、河流、潮汐、海水密度和外海环流是主要驱动要素,评估这些驱动要素对浅海余流分布的影响是浅海余流动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余流惯性和底摩擦是余流动力机制涉及的两个主要非线性过程,也是余流研究的难点。余流研究
本文从基础的细胞形态观察研究入手,利用显微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了雨生红球藻细胞的生命周期、细胞间的转变过程以及细胞的繁殖方式。对4种不同类型的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通过GO(GeneOntology)富集分析及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确定 了与其包囊化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在这些研究基础上,通过环境因子调控细胞
AMPK是体内调节参与代谢调节的重要因子,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在葡萄糖饥饿条件下,AMPK可以通过溶酶体途径被激活,从而激活或者抑制下游多条代谢途径,以达到增强分解代谢从而使机体适应低葡萄糖水平。在葡萄糖饥饿条件下,AMP/ATP水平不会发生改变,而在葡萄糖分解途径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果糖-1.6-二磷酸(FBP)含量显著降低,从而引起FBP醛缩酶(aldolase)的变构,使其参与调节AXIN-AMPK
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和应用价值。但是,现有研究对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基因的认知还存在若干问题,如研究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测序深度不足、筛选到的功能基因应用价值不高等。本研究旨在对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关键性环境驱动因子和包括琼胶酶基因在内的多糖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以琼胶酶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筛选得到的琼胶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