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及p-Akt表达的变化情况,并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干预处理后的脑保护作用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清洁级10~12周龄、体重为280±20g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30)、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n=30)和雷帕霉素干预组(Rap组,n=30)。采用改良Long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2小时后恢复脑组织灌注,干预组在侧脑室注射Rap5μL(10mmol/L)30min后行MCAO手术,Sham组及I/R组于相应时间点侧脑室注射等量的DMSO溶液,Longa’s5级标准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6、12、24及48小时处死动物。TTC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末端标记法(TUNEL法)原位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缺血侧顶叶大脑皮层的Cathepsin D、p-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一、本实验造模成功率为72.29%,与I/R组相比,Rap组各时间点动物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二、TTC染色示再灌注损伤24小时后白色缺血梗死灶主要位于脑组织皮层和基底节;正常组及Sham组大鼠均未见梗死灶,I/R组梗死灶明显,Rap干预后脑梗死体积较前明显缩小(P<0.05)。三、正常组及Sham组可检测到少量的凋亡细胞;I/R组凋亡细胞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再灌注6小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并随时间点延长逐渐增高,48小时达高峰;Rap干预后,再灌注6h、12h、24h、48h凋亡细胞数较I/R组均有较明显减少(P<0.05),缺血再灌注后3h凋亡细胞数虽也有所减少,但P>0.05。四、正常组及Sham组可以检测到Cathepsin D蛋白的少量表达,I/R组Cathepsin D蛋白表达6小时开始上升,24h达到高峰,48h仍保存高水平,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干预组Cathepsin D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减弱(p<0.05)。五、正常组及Sham组顶叶皮层可见少量p-Akt蛋白的表达;I/R组3h缺血侧p-Akt蛋白的表达达高峰,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干预后,缺血再灌注后3小时p-Akt蛋白表达与I/R组3h组相比,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小时明显上升,12小时达峰,48小时有较高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ap可能通过下调Cathepsin D蛋白、上调p-Akt蛋白,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中动脉梗塞的面积及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其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