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道资源配置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了各功能用地的可达性。当前我国道路设计关注主流向主体车道的配置,忽视非主流向辅助车道资源,导致城市路网交通效率和安全的下降。国内外关于道路设计、辅助车道交通组织的研究多基于交通工程学,有必要从规划学角度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辅助车道设置原理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补充完善现有道路规划设计的不足,促进人本导向的活力宜居城市空间建设。首先,文章对比了国内外道路规划价值取向的不同,选取车道长度、主辅车道比例、联系方向数等指标,统计5个案例城市干路网参数,利用VISUM宏观交通规划软件构建路网模型,量化分析国内外在主辅车道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指出:我国主体车道比例偏大,较少采取拓宽形式配置辅助车道,国外可达性联系多于我国的特点。进而点明我国车道配置方面存在:次流向辅助车道设计模式粗放、主流向主体车道交通组织不畅、规划编制与技术方法衔接薄弱的本质问题。其次,在分析城市道路各类交通流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引发道路冲突相对性的概念,以交通效率模型E效率作为判断辅助车道设置的评价指标。利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构建有无辅助车道的标准路口模型,研究其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并验证辅助车道设置的必要性。通过模型仿真分析得出:增设辅助车道单位用地上单位时耗改变量随交通量的增加而加大,且改变量与干路车道数、信号周期有一定关系。然后,论文从中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辅助车道的设计策略。中观层面,从城市角度指出:路网与城市形态不匹配会增加转向交通量,伴随城市扩张主干路流量会发生改变,需重新规划主辅车道;从街区角度指出:高吸发量用地会增加转向车数量,应增加辅助车道配置,选取不同功能用地典型案例以提供可借鉴经验。微观层面,通过模式简图展示了左转(港湾式左转,连续双向左转,T型路侧路肩,分离式左转,壶柄形左转)、右转(港湾式右转,右转并入,连续右转)、U掉(直接U掉,间接U掉)、其它(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出租车招呼站,货物装卸停靠站)四大类常规辅助车道设计,分析各类模式的适用性,并总结了左转正面偏移、转弯半径等相关几何设计。最后,依托西宁市昆仑主干路交通设计工程项目,将研究所提的方法运用于工程实践中,验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技术方法应用对规划实践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