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发展,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问题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注重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特别是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探讨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教育等学科的有关理论,运用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问题作了一番理论研究。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如下。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中小学心理教育来完成。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教学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学科心理教育就是指依据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教育活动。实施学科心理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相应地,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能力。其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的任务,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可以分为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能力;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要求,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可以分为学科心理教育设计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评价能力和学科心理教育研究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即职前初步形成阶段、入职基本形成阶段和在职提高完善阶段。 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在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上,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培养目标导向上的错位、课程设置上的滞后、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上的脱节、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上的分离等。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是加强职前培养、进行入职辅导和开展在职培训,沟通职前初步形成、入职基本形成和在职提高完善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实现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全程培养。其中,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和环境陶冶,构建师范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师范生的学科心理教育意识,初步形成师范生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入职辅导主要是通过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师职业和学科心理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基本形成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在职培训主要是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培训和实践训练培训,提高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