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利用策略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起源与扩散的历史,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黄土高原西部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新石器文化历史和完备的历史文化发展序列,分布着大量的新石器和历史时期文化遗址,是研究早期作物起源和驯化历史及其利用策略的理想区域。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植物考古研究在中国的繁荣发展,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植物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前时期,对历史时期的关注不够,也缺乏对新石器至历史时期整个长时段内农业的发展和变迁研究。二是集中于研究农作物比例的时空变化,而对古人类如何优化培育和管理农作物的研究存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庄浪县50个调查遗址35104粒炭化植物种子和大地湾发掘遗址25424粒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工作;测量了5176粒炭化农作物种子的长宽高粒径,测试了131份现代狗尾草种子稳定碳同位素和297份炭化植物种子稳定碳氮同位素,以及70个AMS年代。在以上研究基础下,结合黄土高原西部已发表的相关资料,系统地梳理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新石器早期至历史时期清代(~6000 BC-1900 AD,BC:Before Christ,公元前,AD:Anno Domini,公元)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利用历史,并分析了古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粟、黍、小麦和大麦)的优化培育历史和管理行为(主要是灌溉和施肥)。基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新认识:(1)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主要农作物利用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大地湾文化一期(5800~5300 BC)至仰韶文化早期(4500~4000BC),主要种植黍,次要种植粟;第二,仰韶文化中期(4000~3500 BC)至齐家文化时期(2600~1500 BC),主要种植粟,次要种植黍;第三,寺洼文化时期(1500~300 BC)至唐代(618~907 AD),主要种植粟和黍,次要种植小麦和大麦;第四,宋代(960~1279 AD)至清代(1636~1932 AD),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次要种植粟、黍、燕麦、荞麦、大豆等作物。(2)黄土高原西部仰韶文化中期(4000~3500 BC)至历史时期清代(1636~1912 AD)人类一直对粟和黍进行着优化培育,但主要优化培育粟,次要优化培育黍;齐家文化时期(2600~1500 BC)至宋代(960~1279 AD),人类同时对小麦和大麦进行着优化培育,然而从宋代开始,人类主要优化培育小麦。(3)黄土高原西部仰韶文化中期至清代的粟黍农业属于天然的“雨养型”农业。齐家文化时期至清代人类对小麦和大麦却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小麦主要种植在低海拔的河谷平地区域,水资源丰富,大麦则种植在高海拔的高山缓坡区域,水资源匮乏。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粟、黍、小麦和大麦这四种农作物一直进行中等施肥管理。(4)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利用、优化培育和管理主要受气候和人口数量变化这两个因素影响。适宜的气候促使黄土高原西部人类自仰韶中期以来一直主要种植粟,次要种植黍。气候条件的改变迫使人类从齐家文化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此外,人口数量的增长促使人类对粟、黍、小麦和大麦采取优化培育和管理措施来增加产量,满足其所需的食物资源需求。本论文为认识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选择和利用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对旱作农业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的证据,并在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综合应用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尝试,为认识和理解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利用历史及其利用行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和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学位
数量抗性在植物抵御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对它的分子机理了解很少。本研究利用拟南芥和丁香假单胞杆菌互作系统,通过QTL定位的方法探究了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杆菌数量抗性的遗传机制,并对其中一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初步克隆,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生物学发光检测,发现湿度影响ES4326-lux(带有lux基因系统的丁香假单胞杆菌ES4326小种)在Col-0及Aa-0接种叶片内
如何研究复杂多变的配电网健康指数是现代电网发展提出的新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高压变压器,针对中压设备和网络的健康诊断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且研究方法欠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信息规律挖掘,计算模型和评价指标比较简单,尚未将健康指数与配电网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我国电网已经由增量时代逐步过渡为存量时代,目前以设备寿命年限和运维经验为主的设备改造更换策略亟待改进,避免出现设备提前更换或坏了才换的现象。为
心脏是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一旦停止跳动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人类生命。集成机,电,液及生物技术于一体的人工心脏设备是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工心脏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人工心脏在结构仿生设计,装置内流场优化,减小高剪应力区域及提高连续流左心辅助装置搏动性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减小人工心脏对血液的破坏和为人体血液循环提供仿生搏动血流,是人工心脏研究与开发的
学位
光照是乌龙茶采后加工过程中最早接收到的外源信号因子,并且日光萎凋是保证乌龙茶优良风味品质形成不可缺少的过程。逆境胁迫下,植物自身可以迅速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适应和提高抗逆能力,并在转录水平上产生调控应答从而引起丰富的初、次生代谢反应及中间和末端产物积累。本研究以铁观音为供试材料,从生理水平研究分析乌龙茶光萎凋过程中与光响应和逆境相关指标变化以及亚细胞结构观察;通过转录组学分别分析乌龙茶采后无光萎凋与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一体化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键,"双师素质"不是单一的叠加,而是一种集成、融合。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突出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与思考,切实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力求培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