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特点及优势种群空间分布特征,2008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哀牢山生态站附近的常绿阔叶林建立了一块6 ha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了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树木的胸径,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和确定坐标位置。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DBH≥1 cm的乔木12,131株,隶属于68种47属25科。样地内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的重要值最大,其胸高断面积也最大,其次为变色锥(Castanopsis wattii),排在第三位的为云南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有1,712个个体,是样地内个体数量最多的树种。和同类型森林相比,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总数较少,稀有种所占比例也较小。样地内4个上层优势种的中小径级个体数量较多,而大径级的个体数量较少。应用RipleysK-Function对样地内26个树种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每个树种分幼树、中树和成树3个生活史阶段,共53组数据符合条件(生活史阶段的树木株数≥40株),其中有37组数据表现为集群分布,只有2个树种表现出随径级增大,树种由集群分布转而表现为随机分布,样地内并没有树种表现出均匀分布,表明在树种多样性维持方面,密度制约机制可能不是主要原因,生境异质性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幼苗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存活和死亡的规律,对样地中的幼苗分别进行了定位监测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重要值居前10位的林下幼苗种类中,有5种是来自重要值居前10位的树种。从雨季末期到旱季末期,幼苗的数量和种类都大量减少,原因可能是由于干旱胁迫的影响。在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新增的幼苗数量和种类都较多,死亡率较低,而林冠下新增的幼苗死亡率较高。可见,林窗的出现可能更有利于某些树种幼苗的定居,从而维持了森林树种的多样性。
为探究树种幼苗的生境选择特征,对当地的3个树种(滇南山杨Populus rotundifolia、多花山矾Symplocos ramosissima、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的幼苗进行了移栽实验,移栽后的幼苗分别置于森林生境及人工遮阴生境中,对其相关的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幼苗移栽到不同森林生境后(林窗中心、林窗边缘和林冠下),滇南山杨的幼苗极不适应荫蔽环境,全部死亡,说明其幼苗只能在林外存活、生长和定居。多花山矾和黄心树幼苗的各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均在林窗中心最大,林窗边缘次之,林冠下最小,比叶面积则表现出相反的顺序,说明林窗有利于多花山矾和黄心树幼苗的生长。
人工遮阴实验结果也表明,3个树种的幼苗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而比叶面积则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减小。可见,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幼苗生长都随光照的增强逐渐加快。在本实验设置的所有光照强度下,滇南山杨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均大于多花山矾和黄心树的幼苗,这说明滇南山杨的幼苗适应于高光环境。在相近光照强度下,人工遮阴条件下幼苗的各项生长参数均高于森林林窗环境,幼苗的生长比在自然森林生境中生长得更快。
在1层(28.36%)和2层(8.10%)遮阴网条件下,3个树种幼苗的生长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最大,说明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幼苗的定居和生长。但在3层(2.37%)遮阴网条件下,在不同水分梯度处理中,3个树种幼苗的生长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没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说明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梯度的响应不敏感。在1层和2层遮阴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20%(干旱胁迫)时,滇南山杨的幼苗生长参数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说明阳性树种滇南山杨有较高的耐旱性。而多花山矾和黄心树幼苗的生长参数一般都较低(2层遮阴网条件下的多花山矾幼苗除外),这说明干旱胁迫可以抑制这两种树种幼苗的生长发育。而同样的光照和水分条件下,多花山矾幼苗的各生长参数均高于黄心树的幼苗,这说明多花山矾幼苗的竞争能力要大于黄心树的幼苗。黄心树的幼苗虽然很难发育成幼树,但一旦成功,则多位于林冠上层。多花山矾的幼苗多能顺利更新,所以数量很多,但多位于林冠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