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与我国急诊护理实际情况相符的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急诊科护士的能力评价、能级评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使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据可依,优化护士能级化管理,促进急诊护理专业的发展。方法采用文献和理论分析、质性访谈、专家咨询法构建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框架和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能级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设定标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以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等统计指标显示。最后通过调查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①构建了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框架和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急诊科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由4个一级指标(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16个二级指标及39个三级条目构成。②三轮专家咨询法的权威系数为0.88,积极系数均为1.0;前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24,0.421,第三轮咨询N1~N4能级的协调系数在0.421~0.438之间,卡方检验P值均<0.05。③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9,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0.57,P值均<0.05。④指标体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5,一级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介于0.846~0.953之间,专家内容效度为0.71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⑤所调查的急诊科不同能级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均值呈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抢救室及监护室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分均值高于补液室和急诊病区,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学历的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均值比大专的稍高一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5年、6~10年、>10年的护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初级到高级职称的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得分均值呈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框架Benner和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条目,为急诊科护士的能力考核、能级评定提供了客观的参考资料。经过调查验证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不同能级、部门、职称、学历、工龄之间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存在着差异,但尚且不能说明所调查医院的能级划分标准与本研究中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标准进行的能级评定相吻合,不能相互代替,还需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