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演变为包涵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框架之一。Putnam(2000)通过观察20世纪60至9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传统的关系型社会,社会资本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土壤,在居民、企业乃至国家经济事务决策中发挥着作用。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观察,我们发现:一方面,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信任、规范、社会网络,在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分布水平和态势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由此,本文提出主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是——中国不同地区间社会资本差异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渐进式的金融改革历程中,金融市场规模稳步较快增长,金融结构趋向合理化,直接融资与社会总融资的比例有所上升,尽管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然而,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始终占比较大,保险市场、证券市场、银行市场等不同市场间的发展情况也有差异。Guiso et al.(2004)基于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居民更愿意持有股票而非货币,更多使用支票以及更容易获得贷款。为了验证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本文从需求的视角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探讨,并提出另一个研究问题——中国社会资本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影响是如何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阐明核心要素的概念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并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博弈理论分析,说明社会资本可以促进金融合作,进而分析社会资本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可能途径和作用机制,这为研究问题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在Guiso et al.(2004)的研究基础上,拓展了社会资本与金融决策之间的理论模型:一是将研究范畴从股票扩展至非货币金融资产;二是将给定的信任因素内生化,引入到模型中。从而根据对现实状况的统计、对文献研究的归纳以及上述理论模型的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最后,使用中国2004-2013年度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资料,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 文章基于区域视角和市场视角,分别就中国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一命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全国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社会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社会资本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不同地区间社会资本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在全国地区,社会资本对保险市场会产生正面的作用;而在证券市场和银行市场中,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中国的社会资本在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和银行市场中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信任、规范、社会网络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或结构的调整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