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10.0%-20.0%,且40.0%-50.0%通过母婴传播,我国每年约200万新生儿由于母婴传播出生时携带乙肝病毒。目前,临床上对于乙型肝炎治疗主要以干扰素(IFN)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为主,能干扰病毒DNA的合成。但是,乙肝本身属于是一个炎症性的病理过程,文献报道,类风湿因子(RF)作为一种由于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引起的炎症因子,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的产生可能与肝内受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或炎症细胞关系密切,加之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了解乙肝孕妇病毒载量与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对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母婴阻断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病毒载量与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为孕妇母婴阻断从免疫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妊娠合并乙肝孕妇90例,根据HBV-DNA载量分为3组。A组HBV-DNA载量≥10E+06mIU/mL即高病毒载量组。B组HBV-DNA载量介于10E+02mIU/mL至10E+06mIU/mL间即中病毒载量组。C组HBV-DNA载量≤10E+02mIU/mL即低病毒载量组,每组30例。取同期入院正常妊娠分娩孕妇30例,设为对照组(D组)。A组分为自孕期28周口服核苷酸药物正规母婴阻断治疗(A1组)及孕期未采取任何母婴阻断治疗(入院后首次确诊为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孕妇或早已在当地确诊为高病毒载量孕妇,但孕期拒绝或因其它原因未行母婴阻断)(A2组)各15例;B组孕期监测病毒含量未使用核苷酸药物治疗;C组孕期无需使用核苷酸药物治疗;D组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除A2组外的所有孕妇均在知情理解的前提下分别在孕28周及分娩前晨起空腹抽取2.5mL静脉血两管(A2组仅能留取入院后的相关血样),待血清离心后分装,将其放置在-80℃下冰箱中冻存备用,将标本一次性冻融后进行HBV-DNA定量、类风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检测。同时随访所有乙肝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7个月HBsAg、HBeAg阳性率,进一步分析孕妇体内病毒载量与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相关性,从而为能否今后增加一些免疫治疗,提高母婴阻断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4组孕产妇年龄、孕次、产次及抽血的孕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B、C组孕28周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D组(P<0.05);A1组分娩前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水平高于D组(P<0.05),但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分娩前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水平高于B、C、D组(P<0.05)。同时A2组分娩前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水平相比明显高于A1组(P<0.05);B组与C组均未应用拉米夫定药物,其孕28周及分娩前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组产妇所娩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7个月HBsAg及(或)HBeAg阳性率。A组、B组及C组孕妇分娩后新生儿阳性率,高于D组(P<0.05);A1、A2、B组乙肝孕妇所娩婴儿阳性率高于C组(P<0.05)。A2组乙肝孕妇所娩婴儿阳性率高于B组(P<0.05)。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值高于C组;乙肝孕妇HBV-DNA定量水平与类风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1.HBV-DNA定量水平是决定于母婴阻断治疗的最根本的直接因素。孕妇体内HBV-DNA定量水平越高,其免疫调节系统调节能力越差,宫内感染率越高;说明类风湿因子及胎盘生长因子与病毒载量有关。2.HBV-DNA定量水平与类风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