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两种矫正方式(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OK镜)矫正近视2年以上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两种矫正方式下近视进展速度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4月开始直至2019年12月时间段在温医大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低中度近视眼儿童患者49例(94眼),其中框架组25例(46眼),2年前后的屈光度范围分别是-0.25~-6.00(-2.34±1.32)D和-1.00~-6.00(-3.65±1.35)D,根据2年屈光度增长程度的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为两组:近视进展较快组(-1.50~-2.75D/年)(23眼)和近视进展较慢组(0.00~-1.25D/年)(23眼);OK镜组24例(48眼),2年前后的屈光度范围分别是-0.75~-5.25(-3.19±1.11)D和-1.25~-5.75(-3.53±1.11)D,根据2年屈光度增长程度的等效球镜分为两组:近视进展较快组(-0.50~-0.75D/年)(23眼)和近视进展较慢组(0.00~-0.25D/年)(25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黄斑中心凹下及距中心凹3mm、6mm处的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四个方向共9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一位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屈光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框架组和OK镜组2年屈光度增长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29±0.85D和-0.33±0.24D,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0)。
(2)框架组中,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的视网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下方和颞鼻侧、外环上下方和鼻侧区域上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且除黄斑中心凹区域外,黄斑中心凹旁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463、0.434、0.411、0.413、0.507、0.462、0.417、0.455,P<0.05)。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成正相关关系(r=0.709,P<0.05);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上的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3)OK镜组中,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的视网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下方、颞侧区域上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且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方和颞侧、外环上方和颞侧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367、0.313、0.326、0.314,P<0.05)。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成正相关关系(r=0.784,P<0.05);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上的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4)视网膜血管密度方面,无论框架组还是OK镜组,在黄斑所有区域上,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之间视网膜血管密度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和视网膜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两组矫正方式后,黄斑中心凹区域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46.35±23.44um、252.73±17.21um),内环区域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17.00±11.59um、316.00±11.35um);在内环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中,上方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24.39±11.11um、322.17±11.65um),颞侧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11.17±11.27um、309.81±11.20um);在外环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中,鼻侧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99.91±15.06um、297.17±12.01um),颞侧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66.61±10.53um、262.71±12.68um)。
结论:
(1)低中度近视儿童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相比配戴框架眼镜对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更显著。
(2)儿童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存在改变趋势。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其厚度改变速度越快。除黄斑中心凹区域外,在内环和外环区域上视网膜厚度退行性变薄越明显。
(3)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相互影响,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可能导致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之亦然。
(4)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区域性差异分布。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安全、便利、快速的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为评估儿童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及规律提供参考价值。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两种矫正方式(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OK镜)矫正近视2年以上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两种矫正方式下近视进展速度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4月开始直至2019年12月时间段在温医大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低中度近视眼儿童患者49例(94眼),其中框架组25例(46眼),2年前后的屈光度范围分别是-0.25~-6.00(-2.34±1.32)D和-1.00~-6.00(-3.65±1.35)D,根据2年屈光度增长程度的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为两组:近视进展较快组(-1.50~-2.75D/年)(23眼)和近视进展较慢组(0.00~-1.25D/年)(23眼);OK镜组24例(48眼),2年前后的屈光度范围分别是-0.75~-5.25(-3.19±1.11)D和-1.25~-5.75(-3.53±1.11)D,根据2年屈光度增长程度的等效球镜分为两组:近视进展较快组(-0.50~-0.75D/年)(23眼)和近视进展较慢组(0.00~-0.25D/年)(25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黄斑中心凹下及距中心凹3mm、6mm处的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四个方向共9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一位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屈光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框架组和OK镜组2年屈光度增长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29±0.85D和-0.33±0.24D,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0)。
(2)框架组中,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的视网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下方和颞鼻侧、外环上下方和鼻侧区域上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且除黄斑中心凹区域外,黄斑中心凹旁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463、0.434、0.411、0.413、0.507、0.462、0.417、0.455,P<0.05)。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成正相关关系(r=0.709,P<0.05);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上的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3)OK镜组中,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的视网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下方、颞侧区域上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且在黄斑中心凹旁内环上方和颞侧、外环上方和颞侧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367、0.313、0.326、0.314,P<0.05)。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成正相关关系(r=0.784,P<0.05);内环和外环所有区域上的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4)视网膜血管密度方面,无论框架组还是OK镜组,在黄斑所有区域上,近视进展较快组与较慢组之间视网膜血管密度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和视网膜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
(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两组矫正方式后,黄斑中心凹区域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46.35±23.44um、252.73±17.21um),内环区域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17.00±11.59um、316.00±11.35um);在内环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中,上方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24.39±11.11um、322.17±11.65um),颞侧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311.17±11.27um、309.81±11.20um);在外环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中,鼻侧最厚(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99.91±15.06um、297.17±12.01um),颞侧最薄(框架组和OK镜组分别为266.61±10.53um、262.71±12.68um)。
结论:
(1)低中度近视儿童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相比配戴框架眼镜对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更显著。
(2)儿童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存在改变趋势。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其厚度改变速度越快。除黄斑中心凹区域外,在内环和外环区域上视网膜厚度退行性变薄越明显。
(3)在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与血管密度相互影响,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可能导致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之亦然。
(4)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区域性差异分布。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安全、便利、快速的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为评估儿童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及规律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