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涡旋对全球大洋内部温盐能量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连接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湍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Chelton涡旋数据集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涡旋轨迹,对于全球1993年至2015年的海洋涡旋进行了特征信息(半径、生命周期等)的分析对比,比对结果表明,高度计涡旋数据集提供的欧拉涡旋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拉格朗日涡旋的配对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空间分布上波动较为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涡旋对全球大洋内部温盐能量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连接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湍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Chelton涡旋数据集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涡旋轨迹,对于全球1993年至2015年的海洋涡旋进行了特征信息(半径、生命周期等)的分析对比,比对结果表明,高度计涡旋数据集提供的欧拉涡旋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拉格朗日涡旋的配对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空间分布上波动较为明显,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内(20~60度)两种不同数据源的涡旋配对成功率为最大值,最大可达25%,反观在低纬度海区内两种不同数据源的配对成功率普遍低于10%。由于地转效应引发的科氏力在低纬度海区内趋近于零值,因而在该处采用卫星高度计将无法有效对涡旋进行信息提取,造成高度计提取的欧拉涡旋的数据缺失。但在近赤道海区内,漂流浮标Argos轨迹识别出的拉格朗日涡旋依旧大量存在,并不受地转科氏力趋近于零的影响。这说明在近赤道海区内,采用漂流浮标Argos手段提取的涡旋信息,可以非常有效的填补卫星高度计在该海区识别提取涡旋的限制。对这两种不同数据源的匹配成功的涡旋信息进一步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在全球海洋内,利用高度计提取的欧拉涡旋半径普遍大于对应匹配的Argos拉格朗日涡旋闭合回路半径,而两种数据源探测的涡旋(闭合回路)在太平洋内部海区、大西洋内部海区等区域内半径基本差别不大;但是在靠近赤道海区、中高纬度西边界强流海域和靠近极地的高纬度海域,欧拉涡旋半径可达对应匹配的拉格朗日涡旋闭合回路半径的三倍或更多。此外,对两者匹配涡旋的涡旋内部平均Rossby数的统计分析表明,通常拉格朗日涡旋内面积越小的漂流浮标闭合轨迹对应较高的涡旋平均相对涡度,表明Argos浮标在被海洋当中已经存在的中尺度涡俘获之后,更容易在中尺度涡内部相对涡度较高的区域内(如中尺度涡旋中心和边缘带区域等)形成漂流浮标轨迹的闭合。进一步我们将研究区域集中在东海黑潮区域,漂流浮标和模式输出结果表明黑潮两侧产生的涡旋绝大多数位于黑潮边界之外,其生命周期远远短于大洋内部的涡旋,半径集中分布在200km以内。此处涡旋的半径和生命周期近似成正比例关系,且涡旋Rossby数越大,对应半径越小、生命周期越短。且基本位于上50m水层左右,且半径随着水深增加而减小,呈现碗状结构,并随着时间推移涡旋沿着黑潮向下游移动。此外通过对台湾东北海域的一套从2017年5月开始近一年的潜标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测流数据,结果表明,该海区正压潮流以半日潮流占主导地位,以M2分潮为主,在该处半日内潮明显强于全日内潮能量,且半日能量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半日内潮能量超过夏半年内潮能量的两倍。为了研究造成内潮季节变化的原因,我们发现该处相对于夏半年,在地形不变的情形下,在冬半年正压振幅和海水层结都有减弱,这原本应该导致该处内潮能量在冬半年较小。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潜标位置台湾东北部涡旋的影响,在夏半年主要受到气旋涡控制,背景流速主要朝西南方向,沿着等深线流动;而在冬半年主要受到反气旋涡旋控制,背景流速朝西北方向,垂直于等深线流动,在跨越等深线时,通过正压潮和地形的相互作用产生内潮,导致该处在冬半年内潮能量增强。
其他文献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名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沿海及北太平洋西部浅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物种之一,并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度和溶解氧是刺参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两个非生物限制因素。近年来,在中国沿海水域和池塘中的刺参由于极端环境大量死亡,造成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破坏,限制了刺参水产养殖业的可持
具有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clip domain serine protein,c SP)在甲壳动物天然免疫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蛋白酶在同一物种中不同c SP功能的比较研究较少,更是缺乏对免疫信号调节作用的研究。可变淋巴受体基因(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VLRs)是脊索动物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获得性免疫的分子基础,近年来
冲绳海槽是位于东海东缘的一个尚处于早期扩张阶段的新生弧后盆地。海槽中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广泛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连续沉积作用,使得冲绳海槽被一层巨厚沉积物所覆盖,沉积物中的火山物质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弧后盆地的岩浆体系提供了宝贵材料。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中部S9站位获取的沉积物岩心中的火山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包括对沉积物中浮岩碎屑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
重建上新世-更新世南黄海沉积历史和源区化学风化历史,对理解黄河和长江对于东亚边缘海的长期影响,并进一步揭示河流演化、区域古环境变化、构造变形和全球变化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于南黄海西部所钻取的CSDP-01孔长柱状沉积岩心进行了沉积物粒度、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堆积速率、Sr-Nd同位素(<63μm)和粘土粒级常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晚上新世以来南黄
三角洲是海洋与陆地交互作用的枢纽,其丰富的沉积物记录了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沉积动力、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现代滦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输运的粒径趋势和沉积动力进行了研究。之后,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嗣后,建立了七里海沙坝的地层序列和沉积记录,描述了七里海沙坝的演化过程,并探讨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变化在沙坝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滦河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数
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和变形以及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近十年来国内外重大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俯冲及扩张构造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菲律宾海板块内发育了全球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同时保存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俯冲和扩张构造,是全球扩张及俯冲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本文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5-2017年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多波束数据,结合最新的重磁数据,采用多道地震解释、重-磁-震联合正反演、沉积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几乎经历了完整的地质演化旋回,理解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完善边缘海盆形成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带,同时南海北缘发育海南地幔柱,因此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受板块俯冲、地幔柱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具有复杂的地幔源区。由于南海海盆内部被巨厚沉积物覆盖,难以获得洋壳岩石样品,从而缺乏从岩石地球化学的角度限制南海地幔源区特征以及对南海形成
冲绳海槽南部的高沉积速率为东亚边缘海地区的陆-海相互作用和构造活跃地区山溪性河流(台湾河流)流域长期以来风化和剥蚀历史的恢复及其古环境响应提供了宝贵的沉积档案。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南部获取的沉积物岩心S3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浮游有孔虫放射性碳年龄,沉积物的粒度、常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质量堆积速率和重矿物组成,碎屑磷灰石的常微量元素和形貌学组成。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南部陆源沉积物的来源、
低合金高强度钢具有节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等优点,但对氢脆敏感。在海洋环境中,不恰当的阴极保护电位会促进氢向钢中渗透,增大发生氢脆的可能性。如果能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耗氢微生物消耗阴极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氢,抑制氢的渗透,就可以适当降低阴极保护电位,在不增加氢脆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强度钢的完全保护。本论文研究了耗氢微生物(Blautia coccoides GA-1)对AISI 4135钢腐蚀行为的
马努斯海盆位于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是西太平洋正在活动的典型弧后盆地之一。马努斯海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历史,前后遭受太平洋板块与所罗门板块的双重俯冲。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产出的中-酸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进行了矿物主量元素电子探针测试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测试。本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弧后盆地下伏地幔熔融和岩浆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