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免疫类型的表达情况、分子机制以及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方法:⑴将214例存档DLBCL蜡块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CD10,BCL6,MUM1检测,将病例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免疫亚型;(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NF-κB /p65及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免疫亚型的表达情况;(3)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ISH)检测214例DLBCL标本的IgH/BCL2易位及BCL2扩增情况;(4)应用多个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蛋白表达及染色体异常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⑴214例DLBCL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9.5%(106/214),其中GCB组18例(18/66,27.3%), Non-GCB组88例(88/148,59.5%), BCL2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在Non-GCB组中表达较高; NF-κB表达阳性率为36.5%(78/214),其中GCB组17例(25.8%),Non-GCB组61例(41.2%),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在Non-GCB组表达更高;Ki-67高表达者达58.9%(126/214),其中GCB组35例(53.0%), Non-GCB组91例(61.5%), Ki-67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异(P=0.246)。⑵BCL2阳性率在年龄≥50者高于年龄<50者(P=0.002),而与性别,部位,临床分期,IPI,LDH及结外部位数目均无关;NF-κB表达与性别,年龄及结外部位数等均无明显相关,NF-κB阳性率在结内高于结外(P=0.002),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者高于Ⅰ-Ⅱ者(P=0.005),IPI中高危-高危者高于低危-中低危者(P=0.022),LDH升高者高于正常者(P=0.018);Ki-67的表达与以上临床病理特征都无关(P均>0.05)。⑶214例DLBCL病例中,出现IgH/BCL2易位者8例(3.7%),6例发生GCB组(9.1%),IgH/BCL2易位在GCB组较高(P=0.018);出现BCL2基因扩增者113例(52.8%), GCB组27例(27/66,40.9%),non-GCB组86例(86/148,58.1%), BCL2基因扩增在Non-GCB组阳性率高于GCB组(P=0.02)。⑷Non-GCB组中BCL2蛋白表达与NF-κB表达、BCL2基因扩增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IgH/BCL2易位无相关性;GCB组中BCL2蛋白表达与NF-κB表达、BCL2基因扩增以及IgH/BCL2易位均无相关性。⑸BCL2表达者具有更短的生存期,对应M±S.E.分别为31.42±3.77月,而不表达者则为40.15±4.21月;BCL2表达者比不表达者具有更高的死亡危险度(HR=1.9)。当与DLBCL免疫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评估时,其校正危险度增加约2倍。结论:凋亡抑制蛋白BCL2在本地DLBCL不同免疫亚型中的表达状态及机制均有不同,BCL2表达主要发生在Non-GCB组,其机制涉及BCL2基因扩增及NF-κB活化。Non-GCB免疫亚型以及BCL2蛋白表达患者生存期短,且死亡危险度较高,可以作为DLBCL预后因子,且两者叠加时,可以进一步增加DLBCL患者的死亡风险。BCL2基因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在本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特别是Non-GCB组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了Non-GCB亚型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是导致DLBCL两型有不同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