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常年顺差状态,并且数额巨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被动买入外汇市场上因巨额贸易顺差获得的外汇,同时投放人民币,这就成为开放经济中央行向市场进行货币供给的新渠道,这种渠道产生的人民币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内生性。本文首先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总结出央行主要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冲销,控制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整体思路。再从实践角度回顾梳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变迁历程,将入世后的货币政策操作分为三个阶段,指出我国选择的是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的政策组合进行货币调控。通过深入地对我国各种常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结合不同时期宏观货币情况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我国各个阶段主力货币政策工具变更的原因,并得出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工具进行大规模深度对冲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市场流动性、并配合使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进行局部结构性调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思路。但是,这些常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发挥效果的同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在理顺历史上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未来货币形势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转型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分析。近三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呈现逐步下降态势,由出口增长低于进口而导致的贸易顺差趋势性下降,预计将是未来几年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也不断深化。这些因素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我国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变。多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SHIBOR的基准利率效用、利用央票构建了连续的无风险收益曲线的努力,为下一步更多采用价格型货币调控工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国要真正实现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的货币调控方式还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强货币政策灵活性、积极完善利率政策调控基础和积极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等有助于提高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