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西话语标记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hjsdsd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近些年来在学术界备受关注,这类词语是话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话语理解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笔者曾在西班牙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外国学生在使用中文话语标记时常常出现误用的情况而影响表达,因此萌生了对汉西话语标记进行对比研究的想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前人对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语言的话语标记研究,或是某几个话语标记的具体研究。本文选择了西班牙语与中文的转折类话语标记作为研究主体,从语用学视角,借鉴对比语言学研究框架,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对中西语料库大量语料的分析,举例说明中西转折类话语标记的整体特点,及每个话语标记的各自使用特点。同时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小说《隧道》及其中译本中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进行考察,通过实际文本的翻译处理来佐证前文中对汉西话语标记使用特点的分析,并总结归纳汉西转折类话语标记的共性与特性,从翻译视角分析二者的对应程度并提出翻译策略。通过对语料的研究我们发现,西班牙语与汉语的转折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基本一致,标记语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对应关系,西语标记语较之中文标记语在位置上有更高的灵活度。整体上来说,西语更倾向于使用转折类话语标记语,中文中的使用频率不及西语。在对小说《隧道》汉西版本中的转折类话语标记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汉西话语标记的使用都有明显的偏好,“但是/但”、“pero”、“sin embargo”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话语标记,中文在转折越明显时越倾向使用话语标记。在翻译中的中文话语标记使用频率与西语并没有太大差异,仅有不到15%的情况没有使用转折类话语标记。实际结果与预期的差距可能源于译者心理及汉西此类话语标记的高度对应性。
其他文献
“数”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计数的需要。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对“数”有了一定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所从事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意识到“数”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对“
对《在路上》一书中主人公萨尔.帕拉提斯的性格特征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在书中人物横越全国、来回奔波的追寻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对真实生活的失望。文章分析了贯穿小说的颓废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民主化的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讨论公共事务的最佳场所,网络媒体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范式。,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打破了
一次,我在<农村新技术>上看到秸秆气化炉的广告,经再三考虑后,花1000多元钱参加培训学习.回到家即先为自己试建造1个秸秆气化炉,2天后试用,火焰如同液化汽,且无烟尘.凡是于柴
《干校六记》是著名散文家杨绛在结束干校生活回京八年后,模仿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撰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没有运用辛辣的文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