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大雾中微物理参量及雾滴谱的演变特征,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资料,综合分析了2006年12月24日-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罕见浓雾过程。在分析天气背景、涡度场、垂直速度场及比湿等宏观物理量演变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对浓雾发生、发展及消散过程的雾滴谱分布特征、含水量及数密度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007年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极低的12月18日-19日、12月19日-20日的2次辐射雾过程及12月20日-12月21日的1次平流雾过程观测资料,研究浓雾天气下大雾的形成机制及各微物理参量对能见度的影响,对能见度及消光系数与含水量、数密度、平均直径及有效半径等微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2006年12月24日-27日雾过程属于较为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的影响。雾滴谱在雾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生成发展阶段,谱型由单峰逐步向双峰、三峰转化;在维持阶段,雾滴谱存在周期性振荡。同时,雾滴谱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2.2007年3次个例的两场辐射雾中,消光系数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较强,而能见度与数密度的相关性较强;平流雾中,消光系数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能见度与数密度的相关性较强;
3.消光系数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要好于能见度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能见度与数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要好于消光系数与数密度的相关性;
4.消光系数与各微物理参量之间的拟合关系表明,3次个例中,含水量与消光系数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的拟合关系;消光系数与有效半径、相对散度及数密度之间符合指数函数的拟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