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塑造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许多国家都在推广自己的“国家形象”,中国对于自己国家形象的探讨和反思也从未间断过,中国的文人学者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不断思索这个主题。   西方的学者们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知识的角度探索国家形象的细枝末节,因为在全球化趋势和跨文化语境下,各国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文化输出层面上,化解多元文化的冲突也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国家的形象都是具有双重视角的,对中国人来说,由于文化自觉性的存在,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认识形成了固有的看法;而在他国人民心中,中国形象则是关于其政府、政治、历史、地理、国民的印象综合体,外国人通过中国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该国国民所创造的艺术品、工作、旅行、媒体、书本等途径获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   人们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态度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加之举世瞩目的全球性事件又会对一国的形象造成影响,如智利矿工救援行动为全世界媒体称道,人们认为“智利矿工救援奇迹成国家宣传片”,而菲律宾人质事件则让菲律宾在世界人民面前颜面尽失,其国家形象也跌至低谷。中国政府继2008年推出北京奥运会系列宣传片和2009年投放《中国制造》广告之后,又主动掀起新一轮对外输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出口”攻势:向世界推出中国《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时长60秒的《人物篇》和17分17秒的《角度篇》分别于2011年1月17日和23日在海外媒体投放。   本文借鉴话语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及中国自身形象的评价,外国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是否有变化,力图探究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如何在国际舆论中突围,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形成良好的传播模式。   本文的思路分为四步,首先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国家形象这一主题的探索;其次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跟踪报道以及态度变化;再次是定量分析《人物篇》和《角度篇》,从实践层面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和问题,通过国外受众的真实评论来证明其传播效果;最后,文章给出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路径选择和对外传播战略,也反思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些误区,希望能够给出合理的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财经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新闻在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
当下是数字时代,资讯与通讯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的蓬勃发展,让各种移动终端和平台在社会、个人中的应用渗透极为深广。大众自传播(mass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与此同时,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建
近年来,从南方大雪到“5·12汶川大地震”,突发性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公益性出版传播在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抗灾自救能力,增强受灾地区群众的心理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在我国渐渐地发芽并扎根于神州大地,他的“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创新性”等属性不仅与青少年,也与整个社会商业脉搏产生了共鸣,可以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