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放疗及预后情况全面分析,结合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筛选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建立统计学PI预测模型,并用于放疗患者的验证和预测,以指导临床。方法:对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入组登记,共120例,时间从2008.3.18-2008.8.5止,随访截止时间2009年3月18日。完成NSCLC放射性肺损伤危险因素采集表,主要内容可分三部分:1、一般临床资料。包括:①年龄、性别、卡氏评分、吸烟史、影响肺功能相关疾病史、首诊时间、首发症状、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诊断及分期。②选择的放疗方法: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适形调强放疗IMRT、Cyber-Knife放疗、X刀立体定向放疗SRT等。③综合治疗情况:肺部手术史、化疗史及周期数、是否使用紫杉醇类药物。④肺功能如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残气量、通气储备等指标:VC、FVC、FEV1、FVE/FEV1、DLCO/L等。2、收集患者放疗前、放疗30Gy-40Gy时、放疗结束后3个月的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冻存,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放疗前、中、后时段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包括:炎症因子IL-1、1L-6,纤维化因子TGF-β1、血管相关因子ACE等。3、通过对放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等分析,获得放射物理学相关数据:全肺及健侧肺、患侧肺的V5、V10、V15、V20、V25、V30、MLD、肺体积;PTV的MLD和体积,放疗的总剂量、单次剂量、分割情况等。4、按照CTC AE3.0,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肺损伤的分级标准,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分级,并予相应治疗。结果:1、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情况:共有120例患者入组治疗,随访至2009年3月18日,自放疗开始最长12个月,最短8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放疗开始后3个月时,进行放射性肺炎的评价,6个月时进行肺纤维化的评价:全组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者共39例,其中1级18例,2级12例,3级7例,4级2例,≥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为21例,发生率为17.5%;未发生者81例,为67.5%,其中2例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时因其他原因死亡。2、统计学分析示一般资料中患者的化疗史、紫杉醇化疗、放疗前肺功能下降;血清细胞因子检测IL-6和TGF-β1;放射物理数据全肺V5、V20、健肺V10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0.05)。3、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预测模型:PI=h(t,x)=h0(t)exp(1.138X1+2.833X2+1.025X3)COX回归行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多因素回归示V5、V20、疗前IL-6水平为预测因素。当V5≥51%时,每增加1%时,放射肺损伤发生的风险增加1.12倍。当V20高于25%时,每增加1%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1.999倍。放疗前IL-6水平越高,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几率越大,每增高1ng/ml,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2.049倍。结论:1、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临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放疗前参予化疗、紫杉醇类药物化疗、肺功能下降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几率增加。V5大小在引起早期放射性肺炎方面起关键作用,而V20在晚期肺损伤方面起关键作用。临床制定放射治疗计划时,不仅要看平均肺受量,还要看小剂量分散到全肺的情况,兼顾V5和V20大小及DVH曲线。患者放射自身敏感性差异,对于放疗前IL-6和TGF-β1较高者,应考虑到发病的风险增加。3、预测模型:PI=h(t,x)=h0(t)exp(1.138X1+2.833X2+1.025X3),此预测模型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