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日益严峻。氧苯酮(BP-3)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BP-3会引起珊瑚白化,但更深层次的毒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以多形鹿角珊瑚(Acropora donei)和分离于造礁石珊瑚的虫黄藻Symbiodinium sp.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BP-3浓度,研究BP-3对体外培养虫黄藻和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的毒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防晒霜中的氧苯酮对珊瑚共生体系的毒理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编号:420061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日益严峻。氧苯酮(BP-3)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BP-3会引起珊瑚白化,但更深层次的毒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以多形鹿角珊瑚(Acropora donei)和分离于造礁石珊瑚的虫黄藻Symbiodinium sp.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BP-3浓度,研究BP-3对体外培养虫黄藻和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的毒害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生长、叶绿素含量、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反映胁迫程度,结合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研究BP-3影响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及离体虫黄藻的关键表达基因,揭示BP-3对珊瑚毒害的机制,为珊瑚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后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研究BP-3对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的毒理效应,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研究不同浓度的BP-3对体外培养的虫黄藻的细胞数、色素含量、光化学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研究BP-3(2.28 mg L-1)对体外培养的虫黄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的BP-3对多形鹿角珊瑚健康状况、光化学效率、虫黄藻密度、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的影响;研究BP-3(2.28 mg L-1)对多形鹿角珊瑚-虫黄藻共生体蛋白组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果和结论:(1)BP-3可以抑制虫黄藻的生长,且抑制水平与BP-3的浓度呈正相关。BP-3可以诱导ROS的产生,激活藻抗氧化系统SOD和CAT的活性,从而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另外GST水平的降低表明BP-3抑制了虫黄藻的解毒反应。而虫黄藻的色素含量在BP-3的胁迫下降低,表明BP-3可能损害了虫黄藻的叶绿体结构,抑制了色素的合成。同时Fv/Fm和Y(II)在BP-3胁迫下降低,表明BP-3降低了虫黄藻的光合效率,抑制了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生长;(2)BP-3胁迫7天后测定虫黄藻的转录组,结果显示在BP-3胁迫下,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组分、细胞过程、膜组分、代谢过程、细胞器以及催化活性有关。多种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与BP-3胁迫引起了虫黄藻的氧化应激有关,其表达上调可能是为了抵抗BP-3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铵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降低表明由于BP-3胁迫,虫黄藻吸收铵的能力下降。铵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下降可能导致藻细胞缺乏氮营养,影响光合色素的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抑制虫黄藻的生长;(3)用不同浓度的BP-3处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研究发现,不同浓度BP-3均会导致珊瑚白化,然而高浓度BP-3使珊瑚白化出现的更早。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呈现出随BP-3浓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在BP-3的胁迫下,珊瑚单位表面积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表明BP-3胁迫对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抑制作用。珊瑚共生体的光化学效率Fv/Fm和Y(II)在BP-3胁迫下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表明BP-3抑制虫黄藻的电子传递,导致光化学效率的降低。SOD和CAT酶活性在BP-3胁迫下的升高。表明BP-3可以诱导珊瑚的抗氧化能力;(4)蛋白组研究表明BP-3胁迫可能改变珊瑚共生体的细胞结构:在细胞组分大类中,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质膜的蛋白质成分均发生了变化。BP-3胁迫导致了珊瑚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变化,该通路参与许多细胞基本进程的调控,可被多种细胞或毒性刺激所激活,从而调节基本的细胞功能,如转录、翻译、增殖、生长和存活。此外,BP-3胁迫可能影响珊瑚共生虫黄藻的糖酵解、氮素代谢以及卡尔文循环,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代谢。综上所述,BP-3胁迫会引起离体培养虫黄藻的氧化应激,抑制光合作用和解毒反应,影响代谢和转运,从而抑制虫黄藻的生长;BP-3胁迫还会引起珊瑚的白化,降低其共生虫黄藻密度,抑制光合作用以及引起氧化应激。
其他文献
近年来,海水升温、悬浮物浓度增加和营养富集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大部分造礁石珊瑚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但滨珊瑚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团块滨珊瑚(Porites lobata)、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等三种滨珊瑚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调查研究了西沙群岛、三亚和长圮港礁区中滨珊瑚分
为深入探究南海西沙海域中产蛋白酶与多糖降解酶的芽孢杆菌的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海洋环境因子对芽孢杆菌菌群分布和其产酶状况的影响。本研究从西沙海域39个站位中采集了海水、底泥、海草、珊瑚4类样品,并对样品中可培养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梯度平板稀释法和16S rDNA基因鉴定的方法,从西沙海域成功分离到193株芽孢杆菌,这些芽孢杆菌分属于19个种,包括拟蕈状芽孢杆菌(B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虾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例如影响对虾机体健康、污染养殖水体环境、抗生素的残留易导致耐药性致病菌的产生等,这些副作用严重危及到人类身体的健康。益生菌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粪肠球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驻有益菌,在畜牧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的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养殖环境恶化、抗生素滥用以及疾病频发等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养殖业者。尽管益生菌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大量使用商业益生菌制剂会增加养殖成本并挤压利润空间。近年来养殖业者通过大量养殖实践,应用简易的开放式培养工艺将商业购买的益生菌制剂进行扩大培养。其产物进一步应用于对虾高密度养殖,在调控养殖水体水质与养殖动物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此前被称为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病原体,可感染包括牙鲆和罗非鱼在内的多种经济鱼类,但其致病机制和许多新的毒力因子仍有待揭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B/TrxR)在细菌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的功能在杀鱼爱德华氏菌中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杀鱼爱德华氏菌中的TrxB命名为TrxBEp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快、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是甲壳动物中产量最高的水产养殖品种。集约化养殖造成的水质下降使得对虾疾病频发,人们常用抗生素来防治对虾疾病,这引发了细菌抗药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益生菌、益生元和中草药不仅可以促进对虾的生长和消化,还能提高对虾的免疫力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是绿色环保的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选择具有较强产酸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亟待开展保护和恢复。已有研究发现,在面临环境胁迫时部分珊瑚的水螅体能自主脱离并重新附着形成新珊瑚,这种独特的无性繁殖方式为造礁石珊瑚的人工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拟以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研究对象,观察水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对水产品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污染水体环境,使水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冲击。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有效治疗水产动物病害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抗生素使用不规范而产生的耐药菌对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一类常见的人畜共患多重耐药细菌,可以通过养殖环境等途径传播到人,对公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名东星斑,是一种十分名贵的海洋养殖鱼类,主要分布于波斯湾至太平洋之间的暖水区域。然而,随着豹纹鳃棘鲈繁育和养殖的不断发展,苗种繁育和成鱼生产中出现的各类病害也日益增多,已严重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鱼类细胞系是一个低成本、高重复的离体培养系统,具有高度可精确控制的特性,在病毒学、免疫学、肿瘤学、基因组研究、毒理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
准确掌握鱼类多样性及其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是鱼类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环境DNA宏条形码(e DNA metabarcoding)技术能以省力且非入侵性的方式快速监测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该技术当前仍需与常规资源调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从而明确这一技术在热带岛礁毗邻复杂海域中应用的可靠性。本研究以蜈支洲岛毗邻海域为代表,采用底拖网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当地鱼类多样性及其资源状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