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探讨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五老峰风景区开发现状,借鉴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生态旅游开发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从生态旅游的兴起出发,探讨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开发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 在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其中重点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内Ⅰ级景点有21个,Ⅱ级景点35个,分别占15.1%和25.2%;Ⅲ级景点46个,Ⅳ级景点37个,分别占33.0%和26.6%。反映出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内高级别的景点相对较少,大多数景点的级别有待深度开发提高档次。 在探讨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对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区分级的开发研究。将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分为六个景区:王官峪景区、五老峰景区、龙头山景区、云仙阁景区、古蒲州景区、黄河滩岸景区;分为三个开发潜力等级:一级为国际吸引性资源,但数量较少,仅为21个,占总数的15.1%。二、三级为国内和地方性吸引性资源,在生态旅游资源总量中占主要地位,数量较多,分别占25.2%和59.7%。反映了五老峰风景区的游客以国内特别是省内游客为主。 分析计算了五老峰风景区内六大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分别如下:王官峪景区:108.43万人,五老峰景区:139.08万人,云仙阁景区:104.31万人,龙头山景区:100.44万人,古蒲州景区:223.61万人,黄河滩岸景区:60.08万人,风景区总的旅游环境容量:735.95万人。 研究了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提出了应在规划、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管理、宣传等方面采取具体的开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