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西方被广泛地应用到宗教、神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原型”、“上帝形象”等,在西方的宗教及神学领域被当成人类物质世界的精神本源。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今天的文学作品,“原型”不仅在文学的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一种经验,一种叙事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天瓢》,是曹文轩的第一部成人小说,被称为中国文学走到今天重新回归文学母体并赋予它现代品格的标志性作品。小说借对“大洪水原型”的戏仿、对“伊甸园原型”的戏仿、对“生殖崇拜原型”的戏仿,在一个虚构的文学时空里,唱出一首独特的生命颂歌,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现代小说对原型戏仿的一个典型个案。
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原型理论的梳理,原型思想的产生与精神分析学、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指向是对人类深层心灵结构及心灵动力的探索。论文从精神分析理论、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神话人类学、文学批评和文学色彩六个方面分析了原型概念。从个体婴儿、童年期各种创伤性记忆与情结的形成,到集体无意识、人类种族原始记忆的遗传、凝结、积淀,再到各类民族风俗、巫术仪式,原型理论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也不再局限于基于本能的罪感与阴暗,引入了文明的、美感的想象,引入了历史的更广阔的视野。原型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以下层次,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本源层次,或者说“原型”之“原”,指向生命的本源、本能,是对心灵生命结构的探索;其次,原型之“型",显示的是生命动力机制的永恒性、重复性、仪式化。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原型叙事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叙述主体来说要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境遇,具有自身历史境遇的独特性、现实性,原型叙述并不排斥现实性;其次,原型叙事之称得上是“原型”叙述,应以对现代生命存在的想象性回溯为主要特征,必须具有生命自然维度、本能维度之诗性摹写的内涵,这是一个在既有文学创造中相对被忽略的一个领域;第三,原型叙事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不是停留在对人类心灵幽暗的私窥,而是为现代人类的心灵健康开拓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美感空间。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即生命轮回结构、童年生命原型结构、生命历史的生长结构,具体结合文本的“大洪水原型”的戏仿、“伊甸园原型”的戏仿、“生殖崇拜原型”的戏仿,分析了《天瓢》原型叙事的审美价值、理论价值。原型戏仿作为《天瓢》创作的审美特质,基本特点是在“古典形态”中对一些永恒问题的眺望和思索。永恒问题就是自然、生命、人类童年的纯净与理想、千年不息的生命激情,与人类远古生命暗河的联系:古典形态,指文本在对自然、生命、童年、生命激情的纯净歌咏中构成的古典的美的氛围,美对人类心灵的滋润是古典形态的本质。
第三部分,论述了曹文轩的创作理念与《天瓢》原型叙事的审美价值。《天瓢》的原型叙事在族类与个体、自然与人类、童年与成人、戏仿与现实之间构筑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审美空间,以自然、童年、生命、激情为讴歌的底蕴,超越庸俗现实主义的羁绊,超越世俗的社会伦理视野,实现“恶”向“美”的转化,不是对于“恶”的屈服、妥协,而是以对生命的敬畏、宽容,拓展人们的心灵空间;以对生命的敬畏、宽容,鞭笞使生命原野日渐贫乏的“仇恨”,以古典美的咏歌承载现代心灵对生命形而上永恒问题的思索。
原型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把文本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作品的浅薄化,赋予作品以厚重而丰富的内涵。但同时,简单化地“复制”原型,又有可能导致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模式,生硬呆板,因而削弱作品的审美力量。曹文轩在创作《天瓢》时,能立基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把原型“化入”到个人化的生存思考与当下时代精神的考辩之中,再由此进入人类、宇宙的思考,有效地避免了现代小说运用原型的弊端。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