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调脂治疗对不同肥胖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2.分析调脂治疗与不同肥胖类型对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交互作用3.分析调脂治疗对不同肥胖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9月~2017年9月参加本单位在济南市不同社区进行的老年人健康体检活动中,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的洗脱期后排除对试验药物不耐受和依从性差的患者,最终入选408例。其中男225例,女183例,年龄63~79(72.64±5.70)岁,腹型肥胖者230例,非腹型肥胖者178例。将受试者分为调脂腹型肥胖组(A组,103例)、调脂非腹型肥胖组(B组,81例)、腹型肥胖对照组(C组,127例)、非腹型肥胖对照组(D组,97例)。各组均给予坎地沙坦酯片8 mg/d,进行调脂治疗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每季度访视一次,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血压测量、血液检测、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测量与计算、用药情况记录、终点事件及不良事件记录。结果1.治疗后,调脂腹型肥胖组与其他三组比较,SBP、TG、LDL-C、AI明显下降,HDL-C、ABI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非腹型肥胖组与腹型肥胖对照组、非腹型肥胖对照组比较,SBP、DBP、TG、TC、LDL-C、AI明显下降,HDL-C、ABI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肥胖对照组与非腹型肥胖对照组比较,TG、TC、LDL-C、AI明显下降,HDL-C、ABI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性别、BMI作为控制变量,对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SBP与DBP、PP、TG、TC、AI呈正相关(r=0.536,0.295,0.171,0.129,0.183,P<0.05),与ABI呈负相关(r=0.415,P<0.05)。TG与SBP、TC、LDL-C、AI呈正相关(r=0.171,0.614,0.266,0.685,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104,P<0.05)。TC与SBP、TG、LDL-C、AI呈正相关(r=0.129,0.614,0.465,0.755,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135,P<0.05)。LDL-C与TG、TC、AI呈正相关(r=0.266,0.465,0.361,P<0.05)。HDL-C与TG、TC、AI呈负相关(r=0.104,0.135,0.188,P<0.05)。ABI与SBP、DBP、PP呈正相关(r=0.415,0.109,0.168,P<0.05)。AI与SBP、TG、TC呈正相关(r=0.183,0.685,0.755,P<0.05)。3.以ABI为因变量,其他各项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与年龄、SBP、PP、TC呈正相关(r=0.172,0.559,0.169,0.151,P<0.05),与腰围、BMI呈负相关(r=-0.207,-0.138,P<0.05)。以ABI为因变量,其他各项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ABI=0.911+0.012×年龄-0.006×腰围+0.002×SBP-0.068×TC。以AI为因变量,其他各项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与年龄、腰围、BMI、SBP、TG、TC、LDL-C呈正相关(r=0.197,0.252,0.304,0.126,0.115,0.856,0.108,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937,P<0.05)。以AI为因变量,其他各项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AI=0.523+0.008×年龄+0.005×腰围+0.028×B MI+0.160×TC-0.252×HDL-C。4.治疗后,进行调脂治疗的两组受试者与未进行调脂治疗的两组受试者比较,SBP、TG、LDL-C、AI明显下降,HDL-C、ABI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腹型肥胖的两组受试者与非腹型肥胖的两组受试者比较,SBP、TG、LDL-C、AI明显下降,但整体水平依然高于非腹型肥胖组,HDL-C、ABI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不同治疗方法组间的SBP、DBP、TG、TC、LDL-C、ABI、AI在进行治疗时,与时间存在协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时间点组间的SBP、DBP、TG、TC、LDL-C、HDL-C、ABI、AI比较,调脂腹型肥胖组与调脂非腹型肥胖组中的ABI、AI变化趋势明显,ABI、AI在第3个月开始趋于稳定,其他指标从第3个月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各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腹型肥胖组的SBP、DBP、TG、TC、LDL-C、ABI、AI变化程度大于其他三组,但各项指标水平仍然高于调脂非腹型肥胖组(P>0.05)。7.调脂腹型肥胖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死亡2例/次,脑卒中4例/次,心肌梗塞34例/次,因高血压、高血脂入院5例/次,低血压19例/次,合计34例/次。调脂非腹型肥胖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死亡1例/次,脑卒中3例/次,心肌梗塞3例/次,因高血压、高血脂入院4例/次,低血压12例/次,合计23例/次。腹型肥胖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死亡3例/次,脑卒中7例/次,心肌梗塞9例/次,因高血压、高血脂入院12例/次,低血压6例/次,合计37例/次。非腹型肥胖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死亡1例/次,脑卒中4例/次,心肌梗塞6例/次,因高血压、高血脂入院8例/次,低血压4例/次,合计23例/次。8.控制年龄因素后,将腹型肥胖对照组所有终点事件的风险定义为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他三组OR值均小于1。其中调脂非腹型肥胖组OR=0.453且P值小于0.05,为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非腹型肥胖对照组和调脂腹型肥胖组的P值大于0.05,与是否有终点事件无关。结论1.调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者的血压水平,有效调节血脂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老年高血压非腹型肥胖者的降压疗效优于腹型肥胖者,有效改善腹型肥胖程度可以强化血压控制水平。3.治疗过程中,不同治疗方法与不同肥胖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治疗过程中,调脂降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