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宋以来的“以文为诗”话题,经由宋元诸多重要作家与文学理论家的探讨,至明,已经成为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乃至文学史正变等问题不可回避的命题,这在明诗话中有十分集中的体现。明初诗坛承宋元之旨,诗话创作在内容上摘录宋元诗话、诗法以成书,在诗学理论上也继承前人,具体到“以文为诗”观也多本于前人,较少独立见解。明中期诗坛文学复古思潮盛行,此一时期的诗话创作主要反映与宣扬了这股盛大的回归传统、景仰正体的思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以来的“以文为诗”话题,经由宋元诸多重要作家与文学理论家的探讨,至明,已经成为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乃至文学史正变等问题不可回避的命题,这在明诗话中有十分集中的体现。明初诗坛承宋元之旨,诗话创作在内容上摘录宋元诗话、诗法以成书,在诗学理论上也继承前人,具体到“以文为诗”观也多本于前人,较少独立见解。明中期诗坛文学复古思潮盛行,此一时期的诗话创作主要反映与宣扬了这股盛大的回归传统、景仰正体的思潮,复古派文人们的“以文为诗”观也随复古崇唐、辨体尊体等主流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否定到转变肯定的历程。李东阳以声律严辨诗文之异,批判“以文为诗”对诗歌外在形式的打破;之后杨慎放眼“以文为诗”在内容层面对诗歌的影响,将对“以文为诗”的批评落实为对杜诗“诗史说”的质疑与不满,更具深度。他们的“以文为诗”观建立在捍卫诗歌纯净体式的强烈尊体意识之上,是对中唐以来破体杂出、诗歌抒情特质不断丧失的反扑。但他们的“以文为诗”观也存在将诗文完全对立、完全否认议论、说理等在诗歌中存在的合理性等偏激之处,也难以看到宋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些偏颇随着后七子主理文坛得以改观。王世贞、谢榛等人的诗学观虽也以复古为底色,但已经摆脱了前人的偏执,能从“诗文相通”的角度对“以文为诗”表示肯定,认为在具体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诗、文技巧的互渗。他们的观点也代表了复古派内部对“以文为诗”与宋诗新变态度的转变。明后期诗坛文学解放思潮与复古思潮相抗衡,诗话创作批判复古,反对拟古,主张诗文创新的意识高扬。不同诗学思想交互碰撞,理论家们对“以文为诗”的讨论也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他们一方面深化前人从诗文辨体角度对“以文为诗”的批评,同时又与当时的革新思潮、主情思想相结合发展出新的理解,“以文为诗”和宋诗的“主变”价值也终被挖掘与正视,这些胡应麟、江盈科、许学夷等人的诗话中都有具体体现。明代诗话的“以文为诗”观伴随着明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并与诸多诗学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终成明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议题。
其他文献
土壤线虫和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成分,对作物的生长存在一定影响,也是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研究不同生物肥方案影响下的不同土层深度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响应变化,有助于全面评价生物肥对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共设自制酵素、木醋液、混合液和清水对照四种处理,以叶面肥方式喷洒处理,间隔一周以五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进行线虫分离鉴定和微生物培养;并检测
肠道菌群在生理条件下与宿主细胞存在着平衡的共生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复杂的人体生态系统中,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失衡的微生态系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疾病的发生,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菌群多样化也会随之改变。肠道细菌及其代谢物一方面通过影响肠上皮功能障碍以及胆汁酸代谢影响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引发肝癌,另一方面通过肠-肝轴循环进入肝脏激活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的进展。目前,针对
“零X”族词语的产生受语言交流的影响,主要是在翻译英语“zero X”类术语的过程中产生的,最早仅在部分专业领域内使用,并未进入汉语日常用语中,随着新闻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推动,“零X”族词语进入到公众视野,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播,同时促使“零”发生语法化,由数词发展为类词缀。基于定量统计发现,能够与类词缀“零”组配成词的后加成分“X”可以是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形容词以及兼类词,“X”绝大
本文以“时间观念”为基点,以中国传统美学为视野,探讨中国古代时间观念如何在《周易》中呈现,并发展为中国美学精神的重要根脉。《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活水源头,对中国哲学与美学思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时间观念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维度。《周易》以“象”“数”以及“阴阳”理念为建构形式,呈现其独特的时间观。形式本身即富于意味,《周易》的表现结构高度还原了时间的原始状态,使其对时间的把握不流于理
李锐是一位具有思辨精神的作家,文学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李锐一直思考并尝试回答这两个基本问题。李锐赋予“吕梁山系列”小说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通过这一文学空间表达他关于生活、生命、时间、命运等思考与理解。吕梁山这一空间意象,成为李锐探寻生命与宇宙的精神家园。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理论资源,对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的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和价值体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从叙事内容看,吕梁山之于李锐具有物理空
生物炭基肥是生物炭与矿质养分按比例混合制得的复混肥,秉承了生物炭与肥料的特性,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矿质养分以及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积极效应。然而生物炭基肥在我国东北地区稻作应用,及其与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水稻为供试作物,在黑龙江阿城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试验共设置不施肥(NOF)、常规化肥(NPK)、炭基肥处理(BF1、BF2、BF3)五个处理,田间管理措施依照当地
吲哚及其衍生物是天然产物、药物和农药中常见的结构单元。过渡金属催化吲哚苯环区C–H活化是一种有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方法。他们通常需要邻近诱导基团去实现位置选择性C–H官能化,这通常得到邻近双取代吲哚。然而,通过诱导基团合成非邻近双取代仍具有挑战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吲哚远端C–H官能化被报道,但是通过串联的C–H活化/诱导基团迁移合成非邻近双取代吲哚至今未报道。本文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调控不同的酸添加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和太宰治(Osamu Dazai)分别是19世纪俄国和20世纪日本的著名作家。疾病叙事是他们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生理疾病,还涉及到人的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类型,其内容包括双重人格、肺病、热病、癫痫病、嗜酒与嗜赌的病态心理等。同时,两位作家擅长运用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对同一种疾病进行不同方面的观
阿成的小说聚焦哈尔滨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阿成的小说主要呈现以“寒地黑土”为主要代表的自然风物、包容多元的现实景观以及异域文化和流人文化交融塑造形成的历史风烟。在叙事上阿成采用了笔记小说的形式,对哈尔滨进行细致且真实地反映,端详这一区域的底层群体,以刻画不同“小人物”的故事来拼合一部哈尔滨区域的时空画卷。本文从区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对阿成小说的区域文化呈现、艺术策略的选用、区域文化书写的
学界对于阿多诺艺术与真理关系问题的研究似乎通常是将其置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旗之下,称其为“救赎美学”或“乌托邦美学”,而本文主要以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为参考,试图从真理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论文从阿多诺思想形成的背景谈起,第二章、第三章进入艺术真理观的本体讨论,完成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结合,试图说明阿多诺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真理观。阿多诺的思考源于对理性至上的一体化现代社会的反思,认为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