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去启蒙化”和未完成的启蒙任务并存的中国现时代,如何认识中国启蒙的处境、问题和困境并进而推进中国的启蒙进程,既是为了回应中国当前所谓“启蒙死了”的诸种论断,探索启蒙的本质和内涵,寻求进一步启蒙的可能性路径,也为了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巨变背后的观念因素,并基于中国的立场、经验和态度来认识和探索我国现代性的可能性路径。我国新时期的启蒙,在现实中表现为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的认识和选择上。它大致的历程是:从现代化的追求,到现代化的迷惘,到对西方主导的现代性理念反思,再到对“新时期启蒙的再启蒙”,并进而探索中国自主现代性的道路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章节来分析和阐发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和界定“启蒙”、“新时期”、“中国现代性”三个核心概念,把启蒙看作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革新的“活的传统”。通过分析新时期的展开背景和历史任务,阐发新时期与启蒙的内在勾连,并进而把新时期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性的追求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通过阐释中国启蒙的多种矛盾,来分析中国启蒙的复杂面相,克服对中国启蒙进行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启蒙思想的外源性和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再加上启蒙自身的复杂性,我国的启蒙既有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也有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还有如何处理启蒙自身的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呈现出复杂的面相。
第二章,主要是分析新时期启蒙的开启语境。通过历史的广角镜来审视新时期的历史处境,认为新时期的主题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历史主题的时代延续,在现实中表现为接续未完成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遗留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开启了新时期的启蒙历程。
第三章,分析新时期启蒙的初始主题。新时期的启蒙把文革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参照物,用人道主义、主体性、五四精神等对文革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展开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追求。这在促进精神解放,突破改革障碍,发挥民众的创造力,激活社会活力方面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阶段上的启蒙总体上仍是遵循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架构,具有西化和单一化的倾向。
第四章,分析新时期启蒙的困境和失语。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格局的终结,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改革朝深层次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化和多元化,80年代达成的改革共识破裂。不同的思想派别和学术团体,从各自的学术理路和视角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出现了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儒家、新左派等之间竞夺话语权的争论。
第五章,分析在中国崛起背景下,新时期启蒙的“再启蒙”。伴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我们开始在文化自觉下展开对中国现代性的追求。这需要我们超越20世纪80年代对现代性的狭隘认识。既要用天下思维涵容民族观念,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又要强调主体性中国,树立中国的主体性意识,参与世界历史进程,还要以超越的理念激活传统文化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建立中国的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它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靠任何单一的因素,中国的现代性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为了中国的富强,它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本质上是中国寻求新的文明秩序的历史过程,将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