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眼部疾病中,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OHS),以及眼底血管样条纹(AS)、病理性近视和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等。CNV好发于黄斑,由其引发的渗出、出血及瘢痕形成等改变可导致视力丧失,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治CNV是当前眼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CN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增龄性改变、缺氧、以及其他引发Bruch膜损伤或细胞外基质(ECM)改变的多种因素相关。近期研究发现,眼部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在CNV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巨噬细胞(Mφ)可能起主要作用。在手术切除CNV标本和CNV动物模型中均可见Mφ浸润;CNV中的Mφ可产生多种血管活性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Mφ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之间存在的正反馈作用提示,与RPE细胞的相互作用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减少Mφ在激光斑处的浸润可减轻激光诱导CNV的严重程度。因此研究Mφ在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了解CNV的生成机制,为有效防治CNV相关疾病提供思路。目的观察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激光诱导的小鼠CNV生成率的影响,探讨Mφ在CNV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l2MDP-lip方法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4只Cl2MDP-lip小鼠(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Cl2MDP-lip原液0.2ml/只),PBS-lip小鼠(腹腔注射PBS-lip原液,0.2ml/只)及正常小鼠(不进行任何注射)各1只,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注射后2d血液中单核细胞数量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脾脏中的Mφ数量,以确定药物效果。选取70只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每只动物随机选一只眼,采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实验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30只),即只建立CNV模型,不进行其他干预;②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组(Cl2MDP-lip组,20只),于激光光凝前3d、1d及光凝后1d、3d等4个时间点腹腔注射Cl2MDP-lip原液(0.2ml/只/次);③PBS-lip平行对照组(PBS-lip组,20只),每只小鼠于上述4个时间点腹腔注射PBS-lip原液0.2ml/只/次)。各组分别于光凝后7d和14d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于3d、14d、28d和56d摘除眼球制作眼后段组织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了解CNV生成率及其严重程度。对Cl2MDP-lip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激光后3d的眼球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激光斑处Mφ浸润、内皮细胞增生、以及VEGF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正常小鼠和PBS-lip小鼠相比,腹腔注射Cl2MDP-lip后2d时,Cl2MDP-lip小鼠血液单核细胞明显减少,脾脏组织内Mφ几近消失,表明腹腔注射Cl2MDP-lip可有效清除单核-巨噬细胞。正常对照组/PBS-lip组/Cl2MDP-lip组小鼠激光后7d和14d时CNV生成率分别为60.68%/60.12%/62.30%和61.84%/61.90%/62.5%(P>0.05);激光后3d,Cl2MDP-lip组小鼠激光损伤处细胞密度明显下降(P<0.05);激光后14d时,CNV厚度及面积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28d时,CNV面积小于其他两组(P<0.05),但CNV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56d时,各组间CNV厚度及面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PBS-lip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鼠比较,Cl2MDP-lip小鼠激光后3d光斑处Mφ明显减少(P<0.001),内皮细胞及VEGF表达量亦呈减少趋势。结论早期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可减轻CNV生成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阻止CNV的生成。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内皮细胞等细胞的增生浸润和下调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量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