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鳊隶属鲤形目,鲌亚科,是鳊属唯一的种,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长江多个江段的鱼类优势种之一,在渔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者对于鳊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遗传多样性、病理病害、生态学等方面,针对种群生态学研究报道仅见黑龙江绥滨段和青菱湖,而长江干流相关的调查未见报道,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鱼类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渔业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本实验以长江下游鳊种群为研究对象,从种群生态学和遗传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为了解长江下游鳊的现状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本实验以鳞片为年龄材料鉴定年龄,耳石重量验证鉴定的准确性。雌性鱼类的年龄结构为1-4龄,2龄鱼类最多,占雌性鱼类的65.3%,其次是3龄,最少的是4龄鱼类,占雌性鱼类的4.10%;对于雄性鱼类,年龄结构是1-6龄,2龄鱼类的数量最多,占总雄性群体的60.90%,其次是3龄,最少的是5龄和6龄鱼类,总计占雄性群体的1.18%,平均体长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长江下游鳊渔获物体长范围是27.16-330.00mm,平均体长154.01±44.63mm,优势体长范围100.00-199.99mm,占总个体的75.78%;体重范围是0.24-723.00g,平均体重79.42±75.03g,优势体重范围0.24-99.99g,占总个体的73.20%。体长和体重的关系用幂指数函数拟合:y=1.0×10-5x3.0674(R2=0.973);鳞径和体长在雌雄之间差异显著,拟合关系式y(雌性)=49.429x+29.424(R2=0.7968)、y(雄性)=39.252x+60.501(R2=0.6486),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雌性:Lt=333.41×[1-e-0.30(t+0.17)],雄性:Lt=325.26×[1-e-0.21(t+0.51)],雌性和雄性的拐点年龄分别是3.57龄、4.83龄,体长和体重分别是224.84 mm、163.74 g和219.28 mm、151.63 g。3、雌雄性别比例为1:0.91,雌性略多于雄性,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体长组中性比也会有所不同;雌性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113.15mm,体重26.14g,年龄为1龄;雄性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137.59mm,体重37.26g,年龄为1龄;鳊属于重复产卵类型,卵径的范围是0.56-1.15mm,平均值0.85±0.16mm,绝对繁殖力(F)1630.34-154247.31粒,平均值35792.16±39380.64粒,相对单位体重繁殖力(FW)10.99-383.70粒/g,平均值120.06±89.68粒/g。4、长江下游3个地理群体测序结果比对处理获得线粒体D-loop区长度为855bp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比对数据同源性达到99%以上,发现50个单倍型,不同江段单倍型数量范围19-23个,单倍型多样性(Hd)范围0.966-0.984,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0.982±0.004;多态位点数22-28,核苷酸多样性范围0.00565-0.00586,总体核苷酸多样性(π)0.00556±0.00025,属于高遗传多样性、低核苷酸多样性;群体内的遗传距离是0.0055-0.0057,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范围0.0055-0.0057,遗传分化系数范围-0.00198-0.01379,基因流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程度低。5、镇江段鳊的开捕体长和开捕年龄分别为234.81 mm,1.49 a,表明鳊的幼鱼和补充群体为主要捕捞对象,而大量幼鱼个体的损失则会导致成鱼资源下降以及繁殖个体减少根据种群补充模式图统计,可以保护约62.35%的补充群体,如果将禁渔期进一步延长至8月底,则可以保护88.22%的补充群体,这对于促进镇江段鳊及其他经济鱼类的资源养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