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能够对材料性能进行多种载荷作用下微观力学性能原位(In situ)测试的仪器装备并据此获得的材料性能数据,将是材料研制、结构与制品设计、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位拉伸-疲劳测试是可对材料微观变形损伤、组织结构变化进行可视化监测的最为典型的静、动态原位测试技术之一。目前针对块体材料的原位拉伸测试多借助商业化的原位拉伸测试仪,该类仪器功能确定,不易于进行功能扩展;而现有的原位疲劳测试多利用压电驱动与液压驱动方式分别对微尺度构件和块体材料开展测试,且分别存在加载行程有限和测试频率不足的问题。此外,现有原位力学测试技术较少涉及多种载荷的复合载荷测试模式。据此,本文针对块体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测试及表征,开展了原位力学测试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提出了三种用于修正力学参数的算法,对拉伸-疲劳原位测试装置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试分析,并开展了基于拉伸模式的复合载荷测试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可概述为:(1)原位拉伸测试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提出了基于大减速比减速机构的“超低速准静态”加载方法,利于SEM等装备对材料微观变形损伤的高分辨率成像,并可实现测试装置的紧凑化和轻量化。提出了基于夹具体与试件夹持部分等宽约束的夹持方法。进一步,搭建了基于载荷/位移传感器模拟量反馈和编码器数字量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测试装置与SEM的兼容性测试。此外,针对小真空腔体SEM或光学成像条件下的成像工作距离要求,研制了将试件置高布置的非标准布局型测试装置,以实现其与各类成像系统的广泛兼容性,并对该装置的传动误差和固有频率等进行了测试。(2)拉伸测试结果的修正算法针对表征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如弹性模量和伸长率等的测试准确性,本文对小型化原位拉伸测试装置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首先,就不同夹持位置对弹性模量计算的影响,提出了计算试件标距部分实际应变的理论模型,建立了检测位移与实际应变间的理论模型,采用原位观测图像对模型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其次,针对试件置高布置的非标准布局型测试装置,系统研究了因传动单元间隙及传感器倾覆导致的系统刚度弱化问题,提出了对试件全量程范围的应力和应变进行修正的算法。最后,对于试件轴线与拉伸方向的空间不同轴问题,提出了基于水平面剪切变形分量和竖直面弯曲变形分量的解析方法,结合挠曲线计算,可对试件的实际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准确计算。(3)原位拉伸-疲劳装置性能测试分析许多构件的损伤失效形式往往归因于静、动态载荷的耦合作用,采用直流伺服电机与压电驱动器耦合驱动的方法,可开展大范围应力比模式下的原位疲劳测试。通过对压电叠堆温升和电荷释放行为的研究,确定了原位疲劳测试的合理连续循环周数和间隔时间。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初始静载荷下压电驱动器的动态输出特性,以及不同加载频率下压电驱动器的有效行程,并就交变载荷对应力松弛进程的加速作用进行了研究。(4)典型材料的原位拉伸测试试验与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利用研制的测试装置,本文对铜铝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其颈缩行为开展的SEM下观测结果表明:复板层(C11000铜)先于基板层(1060铝)发生断裂,基板层的主要断口形貌为撕裂韧窝,而复板层韧性断口主要为纯剪切型断口。对锌对铜锌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基于相同的应变幅,含锌量增加后,铜锌合金在每次循环过程中消耗的塑性功更多,疲劳过渡寿命更短。此外,本文还针对具有典型循环硬化行为的材料,提出了单轴应力-应变曲线及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拟合方法,并据此提出了利用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出强化应变范围内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方法。(5)拉伸-剪切复合载荷加载与解耦方法以及预载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集成改进型Arcan夹具的测试装置开展了AZ31B变形镁合金的单轴拉伸、纯剪切及偏移角为45°的拉伸-剪切复合载荷测试并发现:材料断裂时的塑性功消耗并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材料在无预应力作用下的断裂发生所需的累积功消耗对受载形式并不敏感。进一步,提出了该复合加载模式下拉伸应力-应变与切应力-应变曲线的解耦模型。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和弯曲预挠度对AZ31B变形镁合金弯曲、拉伸性能的影响并发现:在弹性阶段,塑性预应变对试件弹性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过渡强化阶段,预应变越大,试件的应变硬化行为越显著;而在大应变软化阶段或颈缩阶段,随着预应变的增加,材料表现出应变软化行为。总之,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是对现有原位力学测试技术的扩展,也是对力学性能参数准确修正和复合载荷耦合加载与解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本文有关原位力学测试装置的研制方法及理论解析将为原位力学测试技术及装备提供理论基础并开辟新的应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