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的脂肪酸特征不仅能体现其自身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同时基于脂肪酸的保守传递性,鱼类的脂肪酸组成一方面可以反映其对生境中饵料资源的分配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出其对于所生存环境的适应性。作为食鱼性鱼类的代表,鲌属(Culter)鱼类广泛地分布于我国的大多数湖泊和水库中,处于水生生态系统的高营养级,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淡水肉食性鱼类的脂肪酸组成的报道相对较少,对与生境和生态参数相关的鱼体的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更加有限。本研究首先采用可控实验,验证脂肪酸标志对鲌属鱼类摄食不同食物的指示作用;同时进行野外调查,在同一环境中确定不同鲌属鱼类的脂肪酸组成特征,探讨其可能的食物组成,确定种间关系和资源分配情况,判断对低营养级生物的下行效应;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以及不同种类的鲌属鱼类的脂肪酸组成,明确种间和种内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环境理化因子与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关系,完善鱼类脂肪酸信息系统,建立鲌属鱼类的来源追踪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1.选用两种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的人工饵料和天然饵料投喂翘嘴鲌(Culteralburnus)幼鱼,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翘嘴鲌幼鱼肌肉样本中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说明翘嘴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能够反映其对不同食物的摄取情况。最能体现饵料与翘嘴鲌肌肉脂肪酸组成对应关系的脂肪酸种类有18∶0、18∶2n-6、20∶4n-6、20∶1、22∶3n-3和22∶4n-3等。翘嘴鲌幼鱼对体现饵料信息的这些脂肪酸标志物的整合时间为2周左右。 2.野生与养殖翘嘴鲌群体肌肉样本中的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野生样本具有高比例的17∶0、20∶4n-6、20∶5n-3、22∶5n-3、22∶6n-3和n-3∶n-6;而18∶1n-9、18∶2n-6和20∶2n-6的含量在养殖样本中的含量较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CART),通过筛选出的脂肪酸标志物17∶0、18∶1n-9、18∶2n-6和22∶5n-3,可以准确地鉴别出翘嘴鲌样本的野生或养殖来源。 3.兴凯湖、洪泽湖、傀儡湖、赤东湖和洞庭湖是5个位于不同纬度的具有翘嘴鲌野生群体自然分布的湖泊。翘嘴鲌野生群体肌肉样本中的主要脂肪酸种类有:16∶0、18∶0、16∶1n-7、18∶1n-9、20∶5n-3、22∶6n-3和20∶4n-6。对不同湖泊中的翘嘴鲌肌肉样本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群体间的脂肪酸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位于较高纬度的兴凯湖和洪泽湖翘嘴鲌野生群体含有较高比例的n-3∶n-6、16∶1n-7、18∶1n-9和20∶5n-3(EPA),而位于较低纬度的傀儡湖、赤东湖和洞庭湖群体中17∶0、18∶0、18∶2n-6、20∶3n-6含量较高。Akaike信息准则(AIC)分析表明鱼体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显著性地增多,随着采样湖泊纬度的升高而减少,同时这种相关性是非线性的。 4.分析来自长江中下游5个理化特征不同的湖泊中的3种鲌属鱼类,即翘嘴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和达氏鲌(Culter dabryi)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不同湖泊中的翘嘴鲌样本均具有高含量的17∶0、18∶0、15∶1、22∶6n-3(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及较高比例的n-3∶n-6和DHA∶EPA,而蒙古鲌和达氏鲌样本中的14∶0、16∶1n-7、18∶1n-7、18∶1n-9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较高。同时,不同湖泊中翘嘴鲌、蒙古鲌和达氏鲌的脂肪酸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冗余分析(RDA)评估鲌属鱼类脂肪酸组成与湖泊特征性参数(湖泊面积、水温、水深、透明度、溶氧、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浓度、水草密度等)及种内差异(年龄、体长和体重)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温和湖泊面积与3种鲌属鱼类的脂肪酸组成呈显著性相关。随着鱼类的生长,鲌属鱼类中的DHA∶EPA的比值变大。 5.由于生活习性和食物组成的差异,傀儡湖中不同饵料生物间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十分明显。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翘嘴鲐和蒙古鲐样本脂肪酸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翘嘴鲌样本中15∶1、22∶2n-3、22∶5n-3和22∶6n-3的含量较高,蒙古鲌样本中14∶0、15∶0、16∶1n-7、18∶1n-7和18∶1n-9的含量较高。非参数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结果表明与翘嘴鲌脂肪酸组成相似度高的饵料鱼有(餐)(Hemiculter bleekeri)、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而蒙古鲌的饵料组成的多样性明显高于翘嘴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