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通过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就业形势紧张、劳工权益受损以及劳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困扰着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不利影响。随着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正确认识与理解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劳动力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一方面来看劳动力是国际产品内分工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必然会对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带来相应的影响。通过构建特定要素的小国模型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承接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工序时会导致国内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上涨,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变化则由于分工组织方式的不同并不确定:当发展中国家承接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工序时,熟练劳动力工资上涨,工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产品内分工生产工序的转出国时,如果转出的生产工序是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下降而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当转出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工序时,发展中国家国内熟练劳动力工资下降,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变化并不确定,而是与工序转出采用的方式密切相关。将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摩擦理论引入分析的框架,假定非熟练劳动力存在非自愿失业并且生产要素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中间产品生产会扩大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降低失业率;从事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中间产品生产则会减少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使非熟练劳动力失业增加。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经过培训和教育使劳动力素质提高后,国内的劳动力禀赋会产生相应的改善,这种情况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获取更多的分工利益。 从另一方面来看劳动力又是一个处于复杂关系中的生产和社会行为主体,仅仅从工资和就业等经济层面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会忽视劳动力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力和能力,低估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世界政治关系和秩序的影响。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生产要素的同时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劳动者。只有结合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形式和特点,从全球生产网络内部治理、主权国家治理以及宏观全球治理三个不同的维度着手,充分发挥全球生产网络中多样化权力主体的作用才能扭转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局面,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资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