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补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结构,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常用的交际语言结构形式之一,它是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结构形式。然而在英语、印尼语、日语、汉语等众多语言中,我们并没有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表示可能这一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他们采用助动词加上动词这样的结构来代替可能补语的位置和意义表达。本文通过对外国学生作文的收集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凭借语感,并同时结合所学的语法知识,发现了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这一结构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偏误,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种类型。接着从相关语法研究、各类汉语教材、汉语教师、母语迁移、学生学习策略等方面入手,去逐一探究可能补语偏误出现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外国学生在习得可能补语时容易出现偏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通行的汉语对可能补语知识点的处理不当;2.教师教学上的失误;3.学生在学习可能补语时的消极态度;4.外国学生对汉语语法规则的泛化;5.汉语本身的研究等等。同时,针对具体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对可能补语的处理,即直接用能愿动词加上动词的结构来解释可能补语这一点入手,具体分析可能补语的的三种形式类型与“能”、“可以”这两个能愿动词加上动词结构的交换时的具体情况。V得/不C的情况下,当表示的是主观条件或者客观条件容许某种结果或者是趋向的发生或者实现时,V得C、能/可以+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都可用,但更多的时候选择用能/可以+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形式。当表示的是主观条件或者客观条件不容许某种结果或者是趋向的发生或者实现,即结果或者趋向的发生不具有可能性时,选用的是V不C的形式。当表达的是疑问,那么三者都可以成功地表达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在V得/不C结构中,“V不C"用得多,而“不能VC”却用得很少。在“V不了”的结构形式中,否定形式出现的频率远远是高于其肯定形式,且多用于口语,书面语或者是在正式场合,会选择用“不能C”或者是“V不C”来代替。在V得/不得的形式中,在表示疑问的时候,常常将肯定与否定形式放在一起同时出现,而在疑问句中,可以与“能+动词"的结构进行互换。接着,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整体设计,并在这之后设计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