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1977)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优秀黑人小说,该作品的发表牢固地确立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传统的评论认为该部作品的主题是“黑人男性的成长过程”及“种族制度下的黑人对自己的文明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但是,至今还没有人从作品重要人物帕立特的人文追求过程入手,来透析作品的人文精神追求的主题,而这样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该部作品十分必要。一方面,人文精神是一种思想态度,认为人的存在及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西方文学、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文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必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体现。另一方面,理解了作品的人文精神追求的主题亦可有助于现代人摆脱其在复杂、冷漠、无情的现代社会面前惶惑、无助,扭曲的心态,重新得到人文精神拯救并逐步获得理想的“自我”。 本文首先以作品重要人物帕立特的人文追求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其在社会中的三种冲突:“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人文精神与帕立特的社会,即帕立特冲突、不容于社会,人文精神极度匮乏的社会);“自我”与自我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精神追求,即帕立特的“自我”的分裂和整合);“自我”与他人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精神与奶娃的人文精神的成长,即帕立特与奶娃之间的人文精神的相互影响和深化)。由于小说是由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反映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且作品是以性格—启蒙型的表现方式来确定人文精神的,这三种冲突对于处在人文精神极度匮乏的社会中的帕立特的人文思想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本文分析了人文精神在作品中的继承和延续,这体现了帕立特的人文精神对他人的启蒙作用。在南方的山洞里,帕立特的人文精神追求在其死亡的瞬间得到最终完成,并成功地在奶娃身上得到延续。深受帕立特的人文精神影响的奶娃终于成长为一个有爱心、责任感、决心的人。这一具有象征性的设置极大地深化了作品中人文精神追求的主题。 最后,本文总结了作品重要人物帕立特如何在其三种冲突中逐步走向人文精神成熟的过程,并指出其人文追求对于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现代社会中同样陷于困境的现代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