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中医药本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由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而成。自诞生之日起,本书就以其博大宏富而为人所称颂。其横空出世,致使明以后的本草学术发展,极大的为《纲目》所影响。事实上,《纲目》诞生后并非全是褒奖之声。古人认为其杂收众说,博引庸工讹谬之论,现代学者也曾在利用《纲目》引文的过程中走过弯路。究其实,不过是未能对其引文进行全面详实的追溯与考证。本研究正是围绕“《本草纲目》研究集成”子项目——“《本草纲目》引文溯源”展开。“《本草纲目》引文溯源”项目组通过团队前期二十余年的资料回归与积累,五年的《纲目》引文逐条查考与追溯,完成《纲目》全部引文溯源工作,形成200余万字的资料集,实现了《纲目》引文和原文的逐条对照。面对如此庞大的溯源成果,如何对其加以全面的认识、分析和解构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为前言、概述、作者及成书、《纲目》引文溯源、溯源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七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论述了《纲目》历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因其引文庞大导致的褒贬兼具的学术评价,指出了长期以来学界受《纲目》引文困扰的学术状况和引文溯源问题亟待解决的必要性所在。概述部分主要对本研究涉及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明确其内涵与外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的科学方法和资料来源所在。主要界定了研究对象《纲目》的概念、研究所用底本、参照本及工作本的情况和本研究所指“引文”的概念和范畴。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纲目》引文溯源的原则方法、具体步骤,重点在于统计溯源结果,并就溯源结果加以分析。其意义和创新之处在于:本研究的开展,是在传统中医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溯源成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起到系统规范认识《本草纲目》引文的作用。作者及成书部分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通过史学考证、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系统梳理李时珍生平年谱、追溯《纲目》成书历程、总结全书内容特色、介绍版本流传情况、分析学术价值,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深入了解和认识《纲目》及其编著者本身,从而解构是什么样的人文、社会、经济、学术环境,甚至精神动力,造就了这部巨著的诞生。《纲目》引文溯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研究团队在溯源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本研究就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首先,设立了统一的引文溯源原则。大体有10条,涉及溯源与校勘的区别、溯源范围的划分(针对一级引文溯源、二级引文不再追溯)、引文源头的遴选(选取李时珍最可能引用的文献)、溯得文献的表述(直接引文、转引文献加以区别)、溯源文字的节选(以覆盖《纲目》引文为宗旨)和发现问题的处理(加按语说明)等诸多方面。其次,论述了溯源的方法。主要是在海量的古籍文献文本化数字资源中,通过关键词逐条检索文本化的《纲目》引文,然后利用古汉语、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知识,通过人工理解,阅读比对,判断各条引文的源头所在,最后以底本加以核对校正。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文献准备、分条目溯源和遇到问题的处理(如书名全简称的对应、《本经》《别录》溯源文字的处理、无法溯得源头的原因描述以及对溯源所得文献加以校勘或有转引、误引等必要事项需要说明等)三部分。最后对溯源成果加以总结,即通过五年的长期努力,团队共完成200余万字、1000余种文献的溯源,并即将以论著的形式出版发行。在通过示例与论说相结合的方式,厘清《纲目》引文溯源的过程后,本研究重点对溯源结果进行了量化统计。即将全部溯源文本电子版,逐条导入excel表格,从中提取《纲目》原注文献出处、实际文献出处、转引出处、按语、溯源原文五个字段,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格式化加工,通过去重、排序、数据筛选等各种处理,统计分析《纲目》引文情况,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加以展示。经统计,本项目共追溯《纲目》引文30201条,其中溯得其源28610条,未能溯得其源1591条,注释按语5157条,完成《纲目》94.7%以上引文的溯源。转引自旧本(《证类本草》)的引文共计15325条,在旧本之外新增引文共计14876条,占比49.7%,新增引文将近1倍之多。对旧本引书(“历代诸家本草”中转引自旧本本草、旧本引医书、旧本引经史百家)及今本引书(“历代诸家本草”中李时珍直接引用本草、李时珍引医书、经史百家三部分)分别进行书籍引用频次统计,并将引用频次排名靠前书籍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排名靠前书籍大量援引的原因和学术价值所在。整合上述结果可进一步统计得出《纲目》中各类书籍引用分布情况。即《纲目》引文中占比83%左右为本草学和医书(方书为主)著作,经史百家类著作占比不到12%,故而可以建立宏观的看法:《纲目》是一部内容专精,引用文献充分、翔实、可靠的临证本草学著作。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溯源结果的具体分析。即从《纲目》内容入手,利用统计结果,全面核对引据书目,深入分析引文存在问题,归纳总结《纲目》引文特色,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如何更好的认识和利用《纲目》。首先是对《纲目》卷一序列部分引据古今书目的书籍数量、书名、作者、存佚、引用情况等进行逐条核对,经统计确认《纲目》共计引书1012家,远高于李时珍书考八百余家之说。其中“历代诸家本草”实际引书38家,旧本引医书86家、引经史百家128家,李时珍引医书288家,经史百家书472家。在时珍引书中,某些唐宋及其以前的佚散医书大多属于转引(如《三十六黄方》《神医普救方》《海上名方》《梁氏总要》《究原方》等)。经史书中的宋代及其以前的纬书(如《春秋题辞》《春秋元命包》《春秋考异邮》《礼斗威仪》《周易通卦验》等)、地志(如《蜀地志》《荆南志》《齐地记》《邺中记》《临川记》等)也大多属于转引。转引医书不少于48种,转引经史百家,不少于142种。其次对《纲目》引文存在的出处标注混杂、引文来源多种、人为致误和引用不规范问题举例加以分析,指出虽然绝大多数引文都已注明文献出处,但文献标注远没有现代那样严格,故而引文出处存在人名、书名混用,同名异书,同书异名等多种情况;且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古籍文献原书亡佚不存,书中内容散见于他书;另一方面,部分书籍虽未亡佚,但是经过后人的多次增删修订,已非其本来面目。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李时珍在编撰《纲目》过程中,只能综合比较,多方援引,客观上导致了引文来源多头。而且金无足赤,李时珍仅凭一人及其儿孙、弟子之力,难免在复杂艰难的编纂工作中产生人为的错误和引用不规范的情况。故而不能盲日照搬现代科技文献的引文要求去约束古人,避免以今薄古。同时,也要认识到《纲目》部分引文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以免影响我们对《纲目》研究和应用。然而瑕不掩瑜,抛开《纲目》引文存在的问题不谈,全面集中的引文溯源,使我们获得大量的引文数据,据此得以总结并归纳出《纲目》的引文特色所在。首先需要强调的,也是一直以来为人所质疑的,《纲目》引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通过本次溯源,我们发现95%左右的引文都是查有所据,绝非无中生有,凭空编造。可以说《纲目》引文具有据实引录的特色。删繁化裁是李时珍对引文处理的又一大特色。溯源过程中发现,经李时珍引用的大量文献经过了他的删节处理。这种有意识的删节,使得引用文献主旨更加清晰、行文更加精炼。糅合锤炼最能代表李时珍对引文的加工和提炼之功。也是《本草纲目》引文最重要的特色所在。所谓糅合锤炼是指数条原始文献经过李时珍的理解,加以糅合概括。经统計,有161条引文是李时珍糅合几家之说而成。特别是金元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的药性理论因袭而成,彼此学术观点交融,李时珍在引用时,往往兼顾数家之论,对药性、药味、药理、主治功效、加以总结抽提,并糅合自己的发挥,可谓《纲目》对引文的最大改动之处。既往学者常认为“明人好改前人书”是一大陋习,有“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之叹。然而通过考证分析、定量研究可知,排除引用中的一些不规范和人为致误,李时珍对引文的改动绝非低水平,妄加篡改,而是其学术见解和认识水平的深刻体现,有一定的创新性。且有助于后人对医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故而不能一概而论。综上,通过全面的引文溯源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看出《纲目》是一部内容专精、兼具博物性质、包含大量切实可靠附方的临证本草学著作;且其引文大多源自同时期影响较大、质量较好的书籍著作。这一方面体现了李时珍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认识水平,一方面也保障了《纲目》的学术质量,从而客观说明《纲目》无愧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作。学者在今后的《纲目》研究与应用中,将《纲目》引文溯源成果与之相互对照,将会极大的有益于《纲目》的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