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的文化传承与调适研究 ——以甘肃省敦煌市定西村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的生态移民以及当下正在火热进行中的易地扶贫工程发端于1983年开始的“两西”移民工程。在诸多生态移民工程或者国家主导的工程性移民实施过程中国家对于移民的经济补偿、移民新村的基础建设以及迁入地的生态承载能力都十分的注重,但是国家对于移民故地文化与迁入地本土文化之间冲突与调适的关注度并不高。比如在当代三峡库区移民过程中,一部分移民因为没有处理好故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之间的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引起了大规模的“反流”现象。因此,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该综合考虑迁出地及迁入地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相应的决策,并且提高文化因素在国家决策中的战略比重。本课题以“两西”移民为研究对象,研究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以调适,重点以不同区域汉民族文化的调适为主。本课题研究将有助于认识汉文化的区域交流对移民迁入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文化调适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拓展将不同区域下的汉族作为不同“民族”的人类学研究范围。本课题选择“两西”移民工程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敦煌市定西村,从移民村的生产方式、语言、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的演变讨论相关文化的传承以调适。本课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掌握移民村文化调适的第一手资料。不同的文化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也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差别。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本课题将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分析生态移民的文化传承与调适。移民在新的移民村生活开始时,生产方式、语言、居民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秉承了陇中地区的文化特质。随时间推移,移民村的生产方式、语言、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定西村的文化调适具有全面性、多样性以及矛盾性。从第一批移民1990年定居定西村开始,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民居的变化、语言的接触到生活习惯的融合等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调适结果。定西村的文化传承与变迁分为移民文化的表层嬗变与深层坚持,这些变化分别体现在移民文化的不同侧面。文化的传承和调适是移民为了更好地适应迁徙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文化方面所做改变,促成这种改变的因子包括了制度、经济、自然、文化等多方面;并由它们按照一定的内在因素组成相应的机制推动不同文化因子的变化。笔者将按照不同组合中发挥主要因素从文化传播、文化涵化以及文化创新三个机制方面分析定西村移民的文化传承与调适。定西村移民的变迁是百万“两西”移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文化调适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当下易地扶贫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现代民法基本原则的公序良俗,是民法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公序良俗将一般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纳入到法律规范之中,从而有效防止了因过分强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而造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弥补了现行法律适用中的不足。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民事主体间相互关系日益复杂,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件需要运用该原则来处理。然而,由于该原则立法上的不全面,导致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立法
报纸
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已被广泛赋予了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的期望,但是由于后真相时代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智能化媒介技术等衍生了严重的虚假信息问题,社交媒体甚至被认为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认识虚假信息的新特征与新趋势,逐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重建事实与公众之间的联结,成为新时代网络生态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相关理论研究视角,结合大量新冠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的典型案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二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在育人方向和任务上始终高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社会使命。本文借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共性和差异,遵循育人目标,沿着问题走向,分析“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主体构建及空间拓展的乏力或逆向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挫折和逆境中成长的重要心理素质指标,它直接决定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行为,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高中学困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困扰,心理韧性脆弱是他们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如何提升学困生心理韧性,提高他们面对压力、困境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眼于此,旨在调查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现状,并筛选部分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者参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国家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三方面为切入点,以隐性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思政教育下游戏开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文化沉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在体现其价值担当、彰显其文化自觉、深化其育人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蕴。当前,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面临着传承内容茫然、传承方式固化、传承效用模糊的现实困境。对此,思政课程在传承革命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组织、丰富课程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深化其育人价值。
本文以时间为序,梳理域外草木樨在天水地区引种和推广的历史,关注影响草木樨引种和推广背后的诸多因素,反映了草木樨价值在中国被发现的过程,基于此理解民国到建国初期天水地区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1949年为节点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42-1949年。关注了历史时期植被退化和民国战争因素的双重桎梏下,国民政府开展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农民与科学家的知识互动。抗战时期人口涌入天水地区,加重了当地的环境
“曼拉”节祭礼舞蹈是一种使用双面羊皮鼓作为道具,用来祭神祈福的古老藏族民间舞蹈,融合歌、舞、乐等多种表现手法,并入选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传于卓尼县藏巴哇、洮砚、柏林一带。因其处在藏汉文化的交叉地带,“曼拉”节祭礼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深厚的文化意蕴。为了能深刻展现“曼拉”节祭礼舞蹈的内在文化和艺术表现力,以及更好地保护这一民族瑰宝,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稳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同时人们的理财需求也日益迫切,死板的存款理财的方式被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取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客户需求变化、金融科技、监管升级和同业竞争这四大冲击正在重塑整个金融行业的格局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受到了金融科技的深刻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依托金融科技的改革创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金融公司需要把握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