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是蒙古族重要聚居区,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背景下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本文以内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态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方法,借鉴艺术学的理论,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从民族文化艺术生存、发展、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入手,对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研究,多方面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努力寻找挽救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文章论述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蒙古族长调民歌产生于狩猎时代,形成于游牧生产阶段,并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歌是一脉相承,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人民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生产劳动所需时间的相对漫长、劳动节奏的缓慢直接影响着民歌的节奏,同时长调的悠长自由与蒙古人特殊而又深奥的情感世界相关。从美学的角度,长调是生产的游牧,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因而拥有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自由的,因此长调是心灵的浪漫与自由。科尔沁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文章描述和分析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流传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文化最精华最典型的代表样式,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反映着蒙古族文化的本质,是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科尔沁草原曾经是蒙古族文化的富集区,同时也是历史上长调民歌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但是近十几年来,长调诞生的原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马背上的千年绝唱及一些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从整体传唱的情况分析呈现低落的态势。长调民歌具有“口传身授”的特性,传承人的逝世有可能导致长调民歌传承链条的断裂,很多演唱长调民歌的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最后,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之后,通过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在文献调查、研究和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建议深入牧区实地调查,科学采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资料,寻找和保护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人,调动民间艺人保护、传承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积极性。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民族音乐队伍,实现培养方式的现代转化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坚持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一民族音乐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