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放松管制和恶意整合资本市场的并购浪潮、90年代后期不道德资本流通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金融体系“过度创新”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不仅使公司治理(CG)和问责制变得家喻户晓,也使欧美企业界和政策制定者深刻认识到公司治理制度薄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潜在的长期后果。再从国内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频发,到近年来出现的非诚信行为,伴随着一连串治理失灵事件的发生,更使人们不得不对公司治理和政策发展方面产生深刻的质疑。学术界在反思现存公司治理制度有效性的同时,也开始探寻公司治理机制新的领域----利益相关者治理和更广泛的问责制(也被称为现代公司治理或公司社会责任(CSR)治理)。那么,该如何构建公司社会责任治理的结构,以及治理要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CSP)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为支持和发展这一新领域的基础。虽然国内研究在CG与CSR的内在联系方面通过定量实证研究了其相关性问题,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系统解释公司社会责任治理结构和要素的成果,也没有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治理对CSP的影响的相关理论支持。 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缺陷分析、多理论融合的公司治理构建到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要素的提出几个方面,基于社会责任和更广泛问责制的视角,探讨将更广泛环境影响因素引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雏形进行了系统的推理和归纳。分析表明,多理论融合的社会责任治理模型确实能够弥补代理导向的公司治理缺陷。并且,在模型基础上构建的社会责任治理结构和要素,也是一个指导更广泛公司治理实践的管理思想逻辑框架,并因此对社会管治和公司自律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上述的理论模型,选择6家履行社会责任典型的中国企业,采用规范的验证性多案例研究和多方位的二手资料收集,从内部治理层面和外部治理层面(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期望)对理论模型的公司社会责任治理要素(制度治理和伦理治理)进行了定性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治理层面中的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制度治理要素和伦理治理要素,以及外部治理层面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期望):对高级经理、员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NGO/NPO、政府、人权、社区、环境的伦理治理要素得到验证获得。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多案例方法和中国社会科院提出的CSP绩效结构理论与相关资料,根据上述所验证的治理要素探索了其对CSP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的内部治理要素主要积极影响责任管理绩效和市场绩效中的股东责任;利益相关者要素主要积极影响责任管理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社会(期望)要素主要积极影响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得出CSP影响模型。基于我国CSR研究现状和研究结论,研究最后从公司、企业、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CSP的相关政策建议,从而形成有效的公司社会责任治理机制,推动社会责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