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LC-MS)将高效液相色谱对复杂混合物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技术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给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的能力相结合,实现了对复杂天然产物的在线分离和检测,是最重要的天然产物研究技术之一。 本文采用高分辨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R-ESI-IT-TOF MSn)技术研究了4个C19二萜生物碱和7个C21甾体苷元质谱裂解规律。发现C19二萜生物碱的特征裂解方式为失去乙酸、甲醇、水、乙烷、苯甲酸和对甲氧基苯甲酸碎片;官能团的裂解顺序为:8-乙酰基>16-甲氧基>15-羟基>6-甲氧基>1-甲氧基/3-羟基>18-甲氧基>>13-羟基并且N-乙基>N-甲基。C(20)-羰基取代的C21甾体苷元的特征离子为m/z361,343,325,307,283和243; C(20)-羟基取代的C21甾体苷元的特征离子为m/z329,311和293。进而通过LC/ESI-IT-TOF-MSn技术结合全面化学成分识别策略研究了泽泻(Alisma orientalis Juzep.)中的原萜烷型三萜,指认了泽泻中的20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和19个已知化合物;在以上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分析方法从泽泻中分离鉴定了指认的新化合物11-脱羟基泽泻醇F(11-deoxylalisol F),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 在LC-MS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分析方法(UV,IR,MS,1D和2D NMR)研究了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和扁竹兰(lris confusa Sealy.)的特征鸢尾醛类化合物。从黄菖蒲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33~44),包括4个新的C16骨架鸢尾醛类化合物黄菖蒲素A~D(irispseudoacorins A~D,33~36),以及3个为新的甲酰化单环鸢尾醛类三萜(39~41),化合物42和43对五株肿瘤细胞株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40μM时,抑制率达到了60%以上,化合物42的IC50在12.63~24.69μM之间。从扁竹兰中分离得到13个鸢尾醛类三萜(45~57),包括7个新的螺环鸢尾醛类三萜(45~51)和1个新的单环鸢尾醛类三萜(54),化合物50和53能够抑制HBVDNA的复制,其抑制作用的IC50分为41.10±24.88和27.83±6.12μM,选择指数SI分别为4.94±2.79和12.55±3.57。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尿酸的生成,可用于治疗痛风。在LC-MS和生物活性的导向下,结合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肉苁蓉的抗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成分。从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58~73),其中有9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58~66)。异毛蕊花苷(isoacteoside,58),管花苷B(tubuloside B,60),kankanoside G(61)和cistanoside F(65)在浓度分别为391.05、294.29、269.74和459.02μM时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达到78.33,80.76,71.60和62.98%,显示较强的抑制活性。提示肉苁蓉具有潜在的抗痛风活性,活性成分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综述部分概述了鸢尾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鸢尾科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鸢尾醛类三萜、苯醌和异黄酮,以前者最为特征,目前已经获得近100个该类型的化合物,被分为单环型、双环型、螺环型以及多环型四类。鸢尾醛类三萜和苯醌类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鸢尾醛类三萜还有较强的抗疟活性以及较弱的神经保护作用,异黄酮类化合物能发挥一定的抗菌、降血脂、雌激素样作用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