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主要是在共时平面对句法形式、语义、语用或语篇功能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而英汉被动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其相同和相异之处,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中的被动结构。本文从语法化的过程、动因和机制等方面描述了英汉语中典型的被动结构的语法化,并在共时和历时层面在这些方面对两种语言中的被动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找出英汉被动表达的认知基础,其发展变化中的相同及相异之处,确定其句法形态背后的动因和机制以及两种语言语法化程度的不同。本文中的英语被动结构主要包括“be”被动结构和“get”被动结构。对英语被动结构语法化的描述发现英语被动结构的语法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助动词,分词和施动,它们经历了助动词的选择,形容词性分词和动词性分词的分歧和施动者的表达等过程。英语格体系的瓦解,认知因素和语言接触促成了这些变化,而重新分析或转喻和主观化是其深层的机制。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被动结构包括以“被”、“教”、“叫”、“让”和“给”为标志词构成的被动结构。对它们的语法化描述发现“被”是由动词演变为被动标记的,而“教”、“叫”、“让”和“给”则都是由表使役的动词意义发展而来。隐喻是其语法化的最重要的机制,除此之外重新分析及主观化也是其机制,而语法、语用及认知等因素是促使其变化的最主要的动因。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被动结构的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层面都有差异和相同之处。历时层面上,英汉被动结构的原型和认知模式相似,而且其语法化都遵循了语法化的基本原则,然而它们的语法化的历程和程度则不相同,英语被动结构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汉语被动结构的语法化。共时层面上,它们有着类似的表层结构,但英语的被动结构在使用频率、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体分布和语篇功能上不同于汉语的被动结构,然而所有共时层面的差异都在于它们属于两种类型的语言,经历了不同的语法化历程,因此英汉语法化在总体上共同点多于不同点。研究还表明,由于英语的“be”被动结构和汉语中的“被”句通常用于正式语体,而英语中的“get”和汉语中由“教”、“叫”、“让”和“给”构成的被动句通常用于口语,英语中由“be”构成的被动结构和由“get”构成的被动结构以及汉语中的“被”字句和“教”、“叫”、“让”和“给”构成的被动句在语体上形成互补分布。而且短式被动结构在两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上都高于长式被动结构,但这两点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英汉被动结构语法化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原型和认知模型,而差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两种语言的所属的不同类型。英语是一种依靠词尾变化的综合性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依靠词序变化的分析性语言,而且不同民族的心理偏好和语用习惯也造成了这种差异。然而,本文只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英汉语中被动结构的语法化,由于缺乏适合的相对应的语料库而没有进行以语料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而且本文只涉及了英汉语中最典型的被动结构,没有涵盖英汉语中所有的被动结构。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涵盖更多的被动表达,并且可以通过仔细选择语料库进行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以便为两种语言语法化程度的不同提供更加科学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本研究能为二语教学提供启示。学生经常使用过多、过少的被动结构或使用不正确的被动结构,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往往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中的被动结构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及两种语言中被动形式与被动意义之间的联系,如英语中的被动结构并不总是表达被动意义,而汉语中的被动意义并不都由被动结构来表达。鉴于此,对于这种关系的理解能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误。本研究也为语言共性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英汉语的被动结构在表层结构上非常相似,而这种语法化了的形式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动因和机制极其相似,这表明人类语言具有共性,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形式的语法化来探索语言的共性。本研究为英汉语被动表达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对比英汉被动结构语法化的过程中试图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对两种语言中的被动表达提供了相对系统相对全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