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ONFH)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有活力成分死亡的病理过程,临床往往表现为髋关节周围疼痛、功能障碍并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股骨头坏死仍然是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其治疗仍然是骨科面临的棘手问题,该病受到临床医生及其研究者共同关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有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当前我国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人数已达700万,而且据统计每年新发病例数大约为20万。面对这么多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寻找一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受到临床医师的研究重视,仍然是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保髋虽然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但是保髋治疗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依据分期参考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标准,股骨头坏死共分为Ⅳ期,其中Ⅱ期股骨头坏死是关键的一期,该期对治疗预后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治疗及时得当,股骨头坏死就能保持稳定,甚至预后效果非常理想;如果病情继续发展,进入Ⅲ期或者Ⅳ期,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欠佳,甚至最终髋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后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深入研究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比较两组影响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影响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从而优化保髋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保髋治疗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住院的60例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采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病程、饮酒史、激素使用史、拄拐)。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稳定组和加重组。稳定组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25岁至58岁,平均年龄38.43±9.03岁,平均随访时间4年;加重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4岁至76岁,平均年龄42.36±11.09岁,平均随访时间4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病程、饮酒史、激素使用史、拄拐因素的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
随访时间2年至8年,平均随访时间4年。随访结果发现两组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稳定组平均年龄38.43±9.03岁,加重组平均年龄42.36±11.09岁,P=0.13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指数稳定组22.51±1.92,加重组22.56±1.92,P=0.920,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Harris评分稳定组74.13±9.82,加重组70.96±9.36,P=0.206,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稳定组2.66±1.39年,加重组4.10±2.09年,P=0.003,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性别稳定组男性24(80%),女性6(20%);加重组男性20(66.7%),女性10(33.3%),x2=1.364,p=0.191,统计学无差异(p>0.05);职业稳定组非体力劳动21(70%),体力劳动9(30%);加重组非体力劳动13(43.3%),体力劳动17(56.7%),x2=4.344,p=0.034,统计学有差异(p<0.05);酒精性稳定组酒精性21(70%),非酒精性9(30%);加重组酒精性13(43.3%),非酒精性17(56.7%),x2=4.344,p=0.034,统计学有差异(p<0.05);激素性稳定组激素性9(30%),非激素性21(70%);加重组激素性17(56.7%),非激素性13(43.3%),x2=4.344,p=0.034,统计学有差异(p<0.05);拄拐稳定组拄拐22(73.3%),非拄拐8(26.7%);加重组拄拐8(26.7%),非拄拐22(73.3%),x2=13.067,p=0.00,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最终得出结果稳定组和加重组差异性因素包括职业、病程、饮酒史、激素使用史、拄拐等因素,统计学(p<0.05),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稳定组和加重组两组受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Harris评分等因素,统计学(P>0.05),无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影响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相关因素较多,职业、病程、饮酒史、激素使用史、拄拐因素对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影响明显。
2.性别、年龄、体重指数、Harris评分因素对Ⅱ期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疗效无明显影响。